古代漢語詞類活用概述
(一)古代漢語的詞分類
古代漢語的詞類可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虛詞主要有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
(二)什么是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尤其是上古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們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這種現象,就叫“詞類活用�!�
“春風又綠江南岸�!薄熬G”本是形容詞,但是在這里充當謂語動詞,意思是染綠了。這是詩人為了修辭表達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種臨時性的手法。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說,形容詞“綠”在此活用為動詞。
(三)詞類活用和詞兼類的辨別
兼類,指一個詞兼有不同詞類的語法功能,這些功能的表現,是經常性的而不是臨時的。因而這個詞同時兼屬不同的詞類。
“甘其食,美其服�!薄笆场睘槊~,食物。
“公賜之食,食舍肉�!� ——前“食”為名詞,食物。后“食”為動詞,吃。這句意思是,吃東西時把肉放在一邊(不吃)。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薄笆场睘閯釉~,使動用法,給……吃。
“食”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因此屬于詞兼類。
活用則是在一定條件下,即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表現出來的某種功能。
“從左右,皆肘之�!薄@句的“肘”本是名詞,而在這個語言環境里活用作動詞,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這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情況。動詞的用法并沒有成為“肘”的經常性的功能。所以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詞“綠”在詩句中由于修辭的需要而活用為動詞,也只是一種臨時的用法,這種用法并沒有成為“綠”的經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屬于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