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介詞結構的特點
編者按:本文適合高中以上階段使用,中小學生僅供參考。
1、 語序上的特點——古代漢語介詞的賓語通常同現代漢語一樣放在介詞的后面,但少數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表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面。
“吾道一以貫之�!薄耙灰载炛奔础耙砸回炛�。介詞“以”的賓語“一”前置在介詞前面。
“何以戰?”——即“以何戰”。疑問代詞“何”充當介詞“以”的賓語而置于介詞之前。
2、 省略問題——現代漢語中介詞賓語不能省略,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 )遺之�!薄樵~“以”的賓語省略。
“即墨大夫出與( )戰,敗死�!薄樵~“與”的賓語省略。
3、 語法功能——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構一般做狀語,與現代漢語相同。但“于”字組成的介賓結構除表“對于”、“關于”外,其余多作補語;“以”字介賓結構可作狀語,也可作補語,這些,現代漢語一般都用狀語來表述。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薄耙唤樵~結構“以羽”(用羽毛)置于動詞之前充當狀語,后一介詞結構“以發”(用毛發)置于動詞之后充當補語。今譯時,則都譯成狀語。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