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慶中考語文試卷A卷)閱讀下面的實用類文本,完成1-4題。(18分)
【材料一】
大部分中學生對“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首詩耳熟能詳,但是在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拖延現象卻屢見不鮮,拖延是個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
人們對拖延行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拖延是“時間殺手”,是一種惡習,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在考場上,面對題目繁雜的試卷,如果拖延,考試成績就會很難看。在戰場上,兩軍對壘,幾秒鐘的拖延就會讓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哈佛大學著名學者哈里克說:“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能殺傷人的積極性。”
也有人認為,拖延一下并不要緊。人們一般只對不喜歡做的和覺得拖一拖也沒問題的事拖延。從某種角度上說,拖延其實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當你面對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時,拖一拖,能緩解你的不良情緒,讓你能平靜地面對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能激發自身更大的潛能,完成任務的效率會更高。當然,這樣的拖延考驗著你對自我的清醒認識,對時間節點的準確把握,對做事節奏的控制。
【材料二】
心理學家認為,“拖延”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和行為現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為。當拖延行為成為一種牢固的行為習慣時,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癥。拖延癥是一種心理疾病,會給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加型涎影Y的人往往會產生自責情緒和負罪感,不斷地否定自我,嚴重的還會伴有焦慮癥、抑郁癥。
調查表明,現實生活中認為自己患拖延癥的人不少:50%的中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癥,8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癥,86%的職場人認為自己有拖延癥,其中50%的職場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開始工作,13%的職場人不拖到領導再次催促,絕不去完成工作。拖延癥常見的類型如下圖:
(圖片略,請下載后查看)
造成拖延癥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觀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敗,不想承擔失敗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過于追求完美,害怕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懶惰,不愿做事情;還有的人是受負面情緒影響,行動受阻。其次,也有外界因素,如任務過多或者難度過大,超出了個人的能力,會讓人拖延或逃避任務;外界的誘惑尤其是娛樂方面的誘惑,也往往會導致拖延行為。
【材料三】
大多數拖延癥患者對自己的拖延癥焦慮不已,也想改掉,但依然一邊焦慮,一邊拖延。就連吃晚飯這樣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點,再餓也喚不起習慣性“床上癱”的自己。中國青年報的社會調查中心曾對2004名拖延癥患者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8.7%的受訪者只顧著焦慮卻遲遲行動不起來。拖延癥患者很難直接做困難的、需要意志力維持的事情,因此容易耽誤學業和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一項新的職業——自律監督師應運而生。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據患者的癥狀制定相應的對策,幫助患者打敗拖延癥。他們幫助患者學會規劃時間、制定分步目標,因為小目標能消除拖延癥患者的畏難情緒;同時訓練患者的自控力,因為自律才是拖延癥最有效的克星:還采取多種方法幫助患者學會如何抵制不良欲望,消除外界干擾,排除不良情緒,減少患者完成任務的障礙。另外,他們還會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促使患者逐漸消除拖延癥。
1.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患有拖延癥的人會產生自責情緒和負罪感,并會患上嚴重的焦慮癥、抑郁癥。
B.調查發現,中學生、大學生、職場人三類人中,中學生的拖延癥最為嚴重。
C.造成拖延癥的主觀因素主要有害怕失敗、追求完美,任務過多過難等。
D.大多數拖延癥患者對自己的拖延癥感到焦慮,也想改掉,卻遲遲不采取行動。
2.請根據材料二給“拖延癥”下定義。(4分)
3.王素和李想對拖延的認識產生了分歧,如果你在場,你的看法是什么?請根據材料一表明你的觀點,并闡述理由。(5分)
王素:拖延的危害很大,咱們應該遠離它!
李想:我覺得拖延也有好處,拖一下也沒什么。
你:
4.下面是一位學生拖延癥患者某個周日的觀察記錄,假如你是一位自律監督師,請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他拖延癥的類型并給出對策。(5分)
觀察記錄
8點:起床,吃早餐。
9點:家長叫他做作業,他說時間還早,要休息一下。
11點:家長再催,他依然說時間還早,作業肯定能做完。
12點:吃午飯,午休。
15點:開始做作業。
15點20分:跑去吃水果,聽音樂。
17點:還在聽音樂,家長問他作業是否完成。他說著明天上學還早呢,不著急第二天上學。老師給家長發來短信:您的孩子又沒交作業!
自律監督師的分析和對策
拖延癥的類型 | 對策 |
① | |
② |
【參考答案】
1.D
【請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集第七頁No.68則)】
【下載《重慶歷年中考語文試題A卷分類題集》(說明文閱讀是第十一份)】
4.類型:盲目自信,不能自控。
對策:幫助他規劃時間、制定分步目標;制定自控力訓練方案;制定獎勵機制(每點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