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自忠全面的誤解,是盧溝橋事變之后。為了保全戰斗實力,第29軍奉命南撤保定。與此同時,為了疏散和安置沒能隨軍撤離的軍人家眷,為了京津不受重大損失,也為了收殮沙場上的官兵尸體,宋哲元任命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京市長,與敵敷衍,拖延時間。
這一次,沉默寡言的張將軍落淚了,他對秦德純副軍長說:“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宋哲元長長地嘆了口氣:“唉,慷慨赴死易,臨危負重難啦!”
果然,張自忠徹底成了眾矢之的,成了叛徒、大漢奸、賣國賊的代名詞。1937年后半年的報紙,多在痛罵他“賣國變節”,一律稱之為“張逆自忠”。那時的中國文人,凡喜歡發表言論的,沒有誰沒罵過張自忠。一些大報用醒目的大標題配文,諷刺張將軍“自以為忠”,其實是“張邦昌之后”。
在一片痛罵聲中,張自忠始終緘默著,周旋著,估算著第29軍向目的地有序撤離的時間,努力使京津免于屠城。等到日軍要求他通電反蔣,他已完成宋哲元交給的任務,便斷然拒絕,隨后稱病,躲進德國醫院,然后騎車逃往天津,再換乘英國輪船去青島,至濟南。
在濟南時,張自忠被山東省主席韓復榘上將拘押,韓主席叫來秦德純,另派一位大員,一同押解張自忠去南京候審�;疖囈贿M徐州站,秦德純忽然發現打著白旗的 學生包圍上來,急忙令張將軍躲到廁所里,張將軍自問無愧,不肯,被秦德純推了進去,隨手把門鎖上。學生沖上車,咆哮著要抓“漢奸張自忠”,秦德純頗費一番口舌,才把憤怒的學生騙下火車。
這件事,對張將軍的刺激極大,讓他清醒地知道了自己的公眾形象。
也就是從那時起,“死”這個字,頻繁出現在張將軍的腦海。
1938年,張自忠代理第59軍軍長。在徐州會戰中,他痛殲板垣師團兩個聯隊,并銜尾急追,日進60公里,取得“臨沂大捷”,坂垣征四郎數次羞得要自殺。在武漢會戰之后,他以一對十,擊斃日軍3位聯隊長,殲敵1萬3千人,最終挫敵潰退,贏得“鄂北大捷”。不久,張將軍再次猛沖猛打,取得 “襄東大捷”。
不過,即使軍功在身,為民族獨立而死和為洗清自己而死,這兩種死念依然纏繞在張自忠的心底。當然,他勝利了,但他沒有死,所以老百姓和記者都已承認他確實很能打仗,可要說他是民族英雄,似乎還差得遠。很多人認為,這些勝仗,不過是在彌補他過去做過漢奸的罪過。
1940年,日軍集中30萬兵力,猛攻湖北襄樊,張自忠不顧部下再三勸說,非要堅持讓馮治安副總司令留守,自己率區區兩個團渡河作戰。
……
此時,日軍包圍圈尚有東北角一個缺口,但誰都可以突圍,惟張將軍是沒有權力撤退的,他不能因為做逃兵而勾起公眾豐富的聯想,于是,他讓蘇聯顧問和文藝兵沖出了缺口。
下午3點,張將軍腰部中彈,右肩右腿被炮彈皮炸傷,只能臥地指揮。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將軍又中3彈,卻猛然站起,被身后的日本兵射殺,另一名日本兵跑上前去,用槍托擊碎他的頭顱,把刺刀插進他的腹部……
這一刻,張將軍知道,他絕對不再是漢奸了,他將是永遠的民族英雄。
7.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概括和推理,正確的兩項是【 】【 】
A.張自忠率兩千多將士渡過湖北襄河,直撲日軍主力,他心里清楚,他必須戰死在這里。因他先前留守華北,被迫做過些賣國之事,于心有愧,所以決意以一死來為自己正名。
B.1933年,張自忠指揮喜峰口戰役,利用大刀隊大量砍殺日軍,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和勝利信心。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是當時的音樂家奉獻給他率領的29軍將士的。其時的張將軍,在國人心中,已然是一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