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建《陳景潤傳(節選)》高二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成名之后的陳景潤,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巔,摘取(1+1)的璀璨明珠,閔嗣鶴先生不幸去世,陳景潤痛哭不已,他為失去一個真正了解他的數學家而悲傷,私下里他曾告訴好友,閔先生去世了,今后誰來審他攻克(1+1)的論文稿呢?憂傷至極時分,他曾經悲痛地說,我不做(1+1)了。純樸的陳景潤擔心知音斷絕,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沒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論文。
人世間的冷遇、歧視、逆境所帶來的種種壓力,可以誘殺創造的生命,然而,對于那些心氣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氣,去搏取未來和明天。外國學者所稱道的“逆境是一所難得的學校”,原因便在于此。頌歌、鮮花、掌聲、順境同樣會帶來盲目的自滿,誘發虛榮,讓那些奮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卻了自己的神圣責任和使命。被勝利的歡歌所淹沒的英雄已是屢見不鮮了。
我們一次次地在鮮花和贊美中尋覓陳景潤的足跡。事業、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陳景潤,并沒有重蹈許多英雄的悲劇,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著行囊,艱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頂峰的道路上。
陳景潤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圍工作,形象地比喻為是“搭梯子”。“搭梯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關的梯子。
他是不屈的。1985年,陳景潤已開始病重,開始,他在中日友好醫院住院治療。他從小就多病,各種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隨著他,或許,是病久了,司空見慣,也就不當一回事了。他哪像住院,隨身帶去了書、各種資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計算、推理,時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點鐘。令許多醫生護士驚訝的是,幾乎是打了個通宵的陳景潤,第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時,他擔心醫生來查房,便“故伎重演”打開手電,躲在被窩里看書。他以燃燒自己生命之火的代價,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風光綺麗的峰巔的梯子。
他會想起杜甫詠諸葛亮那悲壯的詩句么?“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在陳景潤生命的辭典中,他幾乎沒有提到過讓一般人感到恐怖的死亡二字。他經受的苦難太多,亦已經領略過死神的威脅,反而把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風雨飄搖,任嚴霜厲雪,我自巋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韌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揚到極致境界的精神,為人們樹立了一面最燦爛的生命之旗!
在“搭梯子”的漫長歲月里,陳景潤做過多少題目,真是算不清了。過去,他的草稿紙是用麻袋裝的,后來,一摞摞地置放在書房里,有不少還放在辦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今,你走進數學所,在昔日同事的案頭上,或者,在辦公室的柜子里,陳景潤的草稿紙隨時可能找到。字跡如鐫如鏤,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記著這位數學巨人深深淺淺的腳印,也印記著無法讓人釋懷的記憶和淡淡的遺憾。
陳景潤生命的最后幾年,依然在不懈地做著“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論文,是和王天澤先生合作的《關于哥德巴赫問題》,夢魂牽繞數十年,數學皇冠的奪目異彩,一直燭照著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陳景潤病重期間,眼睛睜不開,需要按摩達一個多小時,才能睜開一點點,懂事的歡歡從小就給陳景潤按摩,竟然練就了一手讓專業醫生都感到驚奇的按摩本領。然而,他的頭腦始終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著攀登之路。
耗盡了生命的全部光華,遍尋數學的群山峻嶺,陳景潤雖然沒有找到這條通往哥德巴赫猜想(1+1)峰巔的神秘小徑,也沒有搭起那架聳立云天直達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軌跡所煥發的崇高精神,卻編織出一道足以讓后來者繼續攀登的階梯。人生的梯子,應當像陳景潤那樣走,才能走進光輝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