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任士英主編《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文章開篇說的錢穆讀書治學始終充滿一種理想和激情,一種民族情懷,它貫穿始終,就是后文寫到的在香港創建新亞書院的工作也不例外。
B.文章引用錢穆的學生、著名學者余英時的話“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說明錢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學生、把學生作為知己的好老師。
C.北大復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務的情況下,錢穆沒有得到聘書,所以他在1949年由廣州去香港,離開大陸,這也是錢、傅二人觀點不同所致。
D.在嚴耕望先生看來,錢穆創建新亞書院時正是學養成熟階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學術上,會收效更大,但因耗盡心力而十余年無學術成果。
E.本文通過對錢穆一生中所做幾件事的敘述,通過對了解他的學生、朋友的話語的引述,表現了錢穆作為一代國學大師的治學精神和民族情懷。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嚴耕望對錢穆在西南聯大講課盛況的描述,具有怎樣的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錢穆在香港創建新亞書院,書院的創立具有怎樣的意義?請簡要分析。(6分)
(4)文章題目為“一生為故國招魂”,老一代知識分子錢穆先生的故國情懷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
(1)答A給3分,答E給2分,答B給1分,答C和D不給分。
(2)①學生中有“校外旁聽者”,說明錢穆學識淵博,所講課程在校內外有較大影響力,他的課堂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魅力。
②學生們“爭坐滿室”,說明錢穆的講座激起了抗戰期間學子們的求學熱情,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
③“登學生課桌,踏桌而過”一句極寫聽眾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話,使文章的敘述具有可靠性和感染力,更具體形象地使當日的盛況再現。(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3)①能為內地流亡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工作的場所,使他們有一個存身之處和精神依托。
②能夠培養在民族存亡之際,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傳遞文化薪火之人。
③更有助于喚起青年人在艱苦時期經世救國的遠大人生抱負,即“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的不屈精神。(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4)觀點一:①心懷祖國,就要把民族精神傳揚下去,使之發揚光大。②要傳揚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于民族精神傳揚的工作。③發揚民族精神,保有民族情懷也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懷落在實處。④當外族入侵,民族危機的時候,更要多做一些對傳揚民族精神有用的實事。
(觀點明確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觀點二:①在民族危機的時候,更需要有人擔當,把民族精神傳揚下去。②在民族危難時,民族精神的傳揚尤為重要。③要傳揚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于發揚民族精神的具體之事,要有所擔當。④傳揚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種不慕名利的奉獻精神。(觀點明確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試題分析: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后到文中找答題的區域,最后按照要求分條陳述。B項,“理解學生、把學生作為知己”。理解的角度過窄,余英時是從贊賞錢穆先生的學識人品的角度說的,緊接著的一段話,可以作為注腳。C項,因果關系不當,把錢穆離開大陸的直接原因歸為“沒有得到聘書”,文章沒有說明;把它進一步分析為“錢傅二人觀點不同所致”也于文無據。D項,說錢穆“十余年無學術成果”,錯誤,只是這時精力在辦學上,使學術界受到了“不可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