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片② 峻青《散文的立意》
主題 一篇好的散文之所以動人、感染人,我看主要在于立意新,有獨創性,寫出一點新的東西,提出一種新的思想,以清新的風味給讀者以新的感受和啟發。……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是作者要熱愛生活;要善于發現生活中本質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以及丑惡的東西;要愛憎分明,愛要愛得深,恨要恨得深。這樣才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特別值得描寫的事物和應該強調、闡述的思想。
提煉、概括和選材 把素材這個“毛坯”加工為成品,把互不聯貫的生活現象變成有機結合的整體,這就是提煉、概括。……提煉、概括有個選材的問題。選不好就會羅列現象。要選最足以突出表現主題的生活情景。一般說,一篇散文最好緊扣一個生活細節,加以著重渲染和深刻發揮。這正如魯迅所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許多好的散文常從一件平凡的小事深刻挖掘,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托真情,抒真情 散文再一個特點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必須有物可言,有情可抒。要托真景、真物,抒真情。生活中有人或事使你受到強烈震動,感情像洪水洶涌奔騰,作品也就很快的從你的筆下涌了出來。……散文表現的生活面廣,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因而,結構形式、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無固定的格式,主要看你寫什么而定。
(摘自《寫作》1982年第1期)
【學識佐證篇】
● 卡片① 放風箏
漢族傳統娛樂活動。風箏,古時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用細竹扎成骨架,糊薄綿紙,系以長線,玩時利用風力上升空中。有禽、鳥、蟲、魚等式樣。五代時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故稱風箏。唐·張鷟《朝野僉載》:“魯般(班)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可見春秋戰國時已有流行。宋時盛于民間。宋·蘇漢臣《百子圖》、明·方氏墨《九子圖》,均繪有小兒放風箏的情景,明·徐渭有“村莊女兒競鳶嬉”的詩句。清代,已成為清明節的習俗活動�!�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寫有專著《南鷂北鳶考工記》,對各種風箏的制作工藝、設計圖樣、繪畫藝術和風格流派,都作了詳盡記載和考證。今被廣泛用來服務于生產和科研。 (《中國民俗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7年)
● 卡片② 黃梅季節·“入梅”和“出梅”
“入梅”和“出梅”是氣候學上的慣用語。“入梅”也叫“入霉”,指梅雨季節開始的那一天,“出梅”也叫“出霉”,指梅雨季節結束的那一天。
“梅雨”是我國江淮流域春末夏初常見的一種天氣現象。因為“梅雨”期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所以叫“梅雨”。“梅雨”期,空氣非常潮濕,器物容易發霉,所以也叫“霉雨。“梅雨”期,正是江南春季天氣形勢演變為夏季天氣形勢的過渡時期。冷空氣開始北撤,北撤的冷空氣和冬季退守在南方逐漸強大的暖濕空氣正好相遇,成對峙形勢,發生冷暖空氣交綏,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
由于天氣形勢的復雜變化,“梅雨”期的始終日期也常有所不同。若冷暖氣團勢力不均衡,就不會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就可能產生“空梅”和“少梅”現象。但這種情況很少出現。“梅雨”期,若雨量適當,光照充足,就有利于作物生長;長時間低溫陰雨,有礙于江淮一帶早稻作物生長。
“梅雨”出現在江淮一帶。我國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沒有這種天氣過程。
(《歷法·節氣·傳統節日》重慶出版社1984年)
卡片③ 四季的劃分
天文上以春分到夏至為春,夏至到秋分為夏,秋分到冬至為秋,冬至到春分為冬。
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端。
我國民間的習慣以農歷的正、二、三月為春,四、五、六月為夏,七、八、九月為秋,十、冬、臘月為冬。也有習慣以陽歷的三、四、五月為春,六、七、八月為夏,九、十、十一月為秋,十二、一、二月為冬。
但上述方法不能很好反映某個地方實際氣候的交替變化,有人提出按大自然各年表現的實際冷、暖、晴、雨時段來劃分季節,稱為自然天氣季節。我國氣象部門把五日平均氣溫低于10度定為冬季,高于22度為夏季,10-22度之間為春、秋季。
(《歷法·節氣·傳統節日》重慶出版社1984年)
【讀法嘗試篇】
●卡片① 比較閱讀
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本單元描寫風光景物的文章,可以比較其描寫的角度、描寫的重點、描寫的方法、描寫的作用及描寫所表達的情感傾向。
●卡片② “格式塔”式閱讀
一是注意作品的整體風韻,不僅僅專注于一言一情一景一物,而從它的有機組合中去體悟出一種超于言語結構之外的新東西;二是努力發現作品中那種“語不接意接”的審美空間,充分馳騁想象去品“味外之味”,去尋“象外之象”,從而“各以情遇而自得”;三是不局限于對外在物象的表面理解,避免作概念化的說明,而以“異質同構”的方式去印認作者初感外物之時的審美情形,在此基礎上體悟諸種物象所提供的多種暗示和意緒。
●卡片③ 語感訓練
就感性的要求而言,不妨聲情并茂地多誦、多背、多默寫,細致地多摘抄,從接受的角度知其然。然后進一步進行偏于理性把握的語言品味和分析,而能知其所以然�;蛟谠哪扯挝淖种屑舆M某些文字,使在原文與改后的文字相比較間,辨其優劣異同,領悟原文之妙以及何以得妙的原因;或將原文故意刪去某些詞、句、段落,看看可不可以,好不好,從而體會范文之妙;或將課文中的字詞甚至句段有意地調動順序,再將改后的文字與原文比較優劣;或用一個乃至幾個同義詞句去替換范文中用得十分精當的詞句,再比較品味二者優劣,于是體悟美文精妙之所在。
【探究創新篇】
●卡片① 《濟南的冬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