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就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做到:語文課上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
正文:
我們不難發現,如今十分重視課堂上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因為只有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都得到發揮,才可以稱之為一堂比較成功的課。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不可小視的,因為它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教學內容�!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就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不是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談談對語文教師應扮演角色的幾點認識:
一、 語文課上教師應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扮演橋的角色�! �
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同時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與教材交流�! �
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學生也不愿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為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學習語言文字重在實踐,貴在自悟.所以,閱讀課必須多讀書,多思考。課文絕大部分是白話文,內容淺顯,生字不多,學生只要用心閱讀,就能大概理解。因此很多課文可以采用“欣賞式”教學,即在初讀之后,著重指導學生熟讀精彩句子,讀后談出自己的體會,促使學生熱愛讀書,積累語言。也就是說教學時不要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
二、 在閱讀上教師應做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的鑰匙
教材中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識是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學生光學會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發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 �
語文教師要做好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就要求我們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 �
怎樣才能做好開拓學生閱讀視野的鑰匙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培養閱讀興趣,要給學生閱讀自由,比如閱讀內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歷史、科技、社會等都可以讀�?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庇辛伺d趣之后,學生的閱讀才會主動、自覺有效。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我用“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等成語和詩句來啟發學生,讓他們懂得多讀書對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作用。用“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就是力量”、“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度里,是建不成共產主義的”等名言警句來激勵學生,同時還以馬克思、列寧等到偉大人物終生刻苦學習,魯迅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徹夜閱讀與寫作的精神來教育學生,使學生懂得讀書的面越廣,其水愈活。寫起文章來就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就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
2、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每天定時閱讀的習慣,記讀書筆記習慣,閱讀中提問題的習慣等。葉圣陶先生說過:“能力即習慣�!绷晳T成自然,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而要養成好習慣,必須經過反復歷練,這一點非常重要。因而,從初一入學時,我就注意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少到多,堅持不懈。定期嚴格檢察,做到雷打不動。如每周一次的閱讀心得體會演講,不管是誰,無一例外�! �
3、要具體指導,明確要求。在學生有閱讀習慣的基礎上,要具體指導學生讀什么,怎樣讀,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即讀書時要點點、圈圈、批批等,對好的詞語、句子、段落做一些摘錄。閱讀時務必了解文章的結構,抓住要點,領會中心,體會文章的寫法,同時聯系課文內容,指導閱讀。閱讀時,還要進行系統的指導,把體裁相同、題材相近的文章進行閱讀比較。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要求學生讀許地山的《落花生》。在游記中,結合寫景抒發作者的感受,表現深刻主題,這是作者常用的手法。但文章的具體寫法卻各有千秋,沒有一篇相同,這樣的游記多讀幾遍,就有比較,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如《岳陽樓記》,看題目是一篇寫景之作,但實際上景物寫得很簡略,而觀物之情卻寫的極為用心,由此引出作者的見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徐霞客的《游黃山記》在邊游邊寫景中,夾入幾筆觀感,通篇表達了一種思想:“只有不畏艱險,敢于攀登,才能得奇偉瑰麗之觀,領略無限風光”。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在寫了游歷之后,用一大段議論闡述自已的感受,寫法與前兩篇又不同。閱讀時指導學生比較這幾篇游記,使學生在寫游記的體裁時有所借鑒,開拓思路,由景觸情,表達深刻的主題。搞好閱讀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首先要做到廣泛閱讀,擴大知識層面,才能正確指導學生閱讀。不然泛泛而讀,只停留在一般號召上,是無法引起學生興致的。那樣課外閱讀的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
語文教師做好學生課外閱讀工作,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而且對學生自身發展也是個促進,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師的這項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
三、在學生人文精神的滲透上教師要做藝術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重在熏陶,感染�! �
對學生科學的認識模式的培養,是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要有相當的知識量外,還要建構起一種結構性的素養,即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時代性以及發現問題,捕捉信息的敏銳性。另外,綜合的、千姿百態的動態社會與自然現象,導致很多問題無單一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的思維方式要有所變化。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克服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自覺地學習和提高。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懂一些漢語知識或修辭等到語文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修養,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這們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 �
教師要做好藝術感染的天使,要在這幾方面加強修養。首先是情感上要豐富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笨梢哉f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應該能夠將課文中文字所寄予的思想感情,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表情表達出來,傳達給學生。反之,教師如果以冷漠的態度對待課文,也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所以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錘煉教學藝術,學會用生動的語言與表情再現課文思想感情的本領。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可能在課堂上再造課文的情境,渲染濃烈的氣氛,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也是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情感缺失狀況的核心。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行有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作為的表帥。蘇霍姆林斯基說:“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于這種年齡期的人,就其本性來說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們”。也就是說,教育的藝術與藝術的教育要完美結合,是“嚴令”還是“身教”,應相機采用。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受,創造這些美�! �
四、在創新精神上做學生的開路先鋒
現代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傳統教育上教師處于學生之上,其思想統治束縛著學生的思想。如:要聽老師的話,要按老師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師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確的,不容許學生對自己去懷疑甚至批判,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勇于擔負起打破這種傳統教育思想束縛的開路先鋒。高效的教學的本質是良好師生交往互動。學生不是提著一只碗來等著老師倒水的,學生要參與到教學中,才有可能實現課程的意義。因此,新課程倡導教學是在同為主體的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的差別。師生交往互動要求教師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在課程生態環境下的與學生的“對話”,從而改變過去那種教師居高臨下向學生“傳話”的單向信息傳遞模式,讓課堂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中創生出新的智慧來�! �
其一要培養學生懷疑、批判精神,教師要超越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為培養學生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出題時多出些主觀性試題,在評價時不要求統一,尊重個性差異。只有這樣學生主體性才會得到體現,學生才敢想敢做。其三要相信學生。不同的學生存在著個性的差異。所以不能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也不能用同一個方法對待遇所有的學生。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能力,最終都能成為當今社會的要用之才。因此要尊重他們的愛好,挖掘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教師應有新型的學生觀,培養學生的個情報。這樣定能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師生關系�! �
隨著社會的變化,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新課程要求人們不再把教師視為定了型的東西的傳聲筒,照章行事的盲從者,而應把教師看成是發掘資源的向導,是尋求機會的組織者,是思想和技術咨詢的指導者。這時教師將學生自身的發展置于教育過程的中心地位,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智力和道德水平,而不是征服學生,維持秩序。隨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我們語文教師對自己角色不斷有新的認識,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們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所以,最后我呼吁我們的語文教師,別讓高考統治我們的思想,別讓“八股”式課文分析束縛我們的教學,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良好語文習慣培養起來吧,這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