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特別對那些抒情性極濃的文章,教師尤其可以借助音樂作為朗讀背景,指導學生配樂朗誦,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溝通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繪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叩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中提升審美情操。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了讓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情景交融、境與情合的完美境界,我預先剪輯了一段經典民樂《春江花月夜》作為披文入情的觸發點,要求學生用心去聽,把握音樂旋律的感情基調。這樣可以通過音樂的感染力來喚醒學生情緒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對節奏、旋律、音響等聽覺表現進行分解和綜合等心智加工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
配樂朗誦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語文實踐活動,同時也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調動其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我利用樂曲《春江花月夜》作為課文朗讀的背景,要求學生主動起來進行配樂朗誦的表演,邊讀邊想象作者在文中描繪的畫面,使學生廣泛參與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的實踐活動,通過審美對象誘發的美感,激發出學生自己的審美激情,用藝術美的力量來使學生的心靈世界向美好方面轉化,達到一種心物交融的狀態,進而表現和創造美,提高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朗讀實施點撥與指導,可以使學生初步掌握閱讀和欣賞美文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入情入境地朗讀文章的能力,而音樂與文學語言的結合,則拓寬了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操。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只要它適合于人,并且很適合人的心就行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是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的。因為它能打開學生情感的窗戶,抓住學生的心,鼓起學生在學海中樂學的風帆。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把握學生感情共鳴的極點,抓住時機,促成升華,使學生把文章所體現的美,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產生更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凈化靈魂的高度。
參考資料:劉慧宇《語言文學教學與美育》 《中學語文教學》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語文教學通訊》
——————————————————————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訥河市龍河中心小學 趙長輝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遂意境,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佳作,讀來或令人感覺賞心悅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們都具有豐富的美的因素。詩歌的圓潤、典雅,散文的優美動人……陶醉其中,隨處都有實施美育的機緣。然而,在現在的教育現實中,我們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問題并沒有上升到應有的高度,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下面,本人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些認識�! �
一. 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審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于能否及時地、敏銳感受它、發現它。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可以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間接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接顯現,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的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可以利用播放圖片,再結合課文中優美詞句,理解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生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
二. 發揮想象,誘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培養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