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有這樣幾段,“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海底的巖石不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大龍蝦全身披甲劃過來,劃過去,樣子挺威武。”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教師朗讀邊想象;一望無際的大海,在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五光十色……,一幅引人入勝的大自然景象展現在學生的腦海,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大自然的美麗,,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欣賞語言文字的表現美,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培養審美想像及聯想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可能地將課文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相融合,這種融合,要求教師在分析課文、闡釋問題及向學生提問時,恰當地融入學生校內外的生活內容,啟發學生進行回憶與聯想。使學生得到發展想像和擴展聯想的實踐鍛煉,不斷提升審美能力�! �
三,拓展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小學生由于知識積累較少,知識而比較窄,審美鑒賞還是模糊和不確定,有時甚至是輕率的,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和教學中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記載。教師多關注他們收集整理的資料,便可激發他們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們的語文將會有很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于課本,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課外收集一些課文中沒有描述一些景物,物產等,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使學生深深體會到祖國河山無比壯觀。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觀必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實踐,以提高鑒別和欣賞美的能力。如《珍珠泉》一課中描寫村子前面的小山時,把小山包比做了一個綠色的大絨團,這個貼切的比喻,馬上就讓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柔軟的小山。在描寫泉水時,用了“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的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這樣形象生動的詞語,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泉水從水底升起時有趣的情景,教師可指出“飽滿的、一嘟嚕”這些觀察入微的寫照,描繪了大自然的形象美,這樣通過引導學生熟讀、精思,啟發想象,進行聯想,讓學生陶醉于課文描寫的美景中,把語言練和美的熏陶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
三. 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
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描寫下面人物的,有的是英雄,也有的是普通人,這些人物告訴學生什么是心靈品質美,什么是舉止行為美,為了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了解到理解,對人物進行有目的的評議。如《挑山工》一課,如果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學生可能只會想到他們每天為了掙錢已經走習慣了等,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細細體會明白: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師生共同評議,使學生受到形象美的教育,培養了審美能力�! �
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中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就必須重視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優秀篇,這些教材體現了美、謳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結晶,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重視審美教育,加強對學生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和培養,努力在教學中尋找美,使學生自覺地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