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
司馬遷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訓練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層次大意的技能;
2、引導學生結合歷史來把握作者的觀點
3、結合寫作指導,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課前讓學生搜集所知的項羽的資料,準備課堂發言“我所知道的項羽”。
2、合作學習:課堂交流之后,讓學生品味文章詞句,歸納總結司馬遷的觀點,并對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品讀文學家筆下的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優美語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對人物評價的觀點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導學法;學法:自主學習法和分組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曾學過《鴻門宴》,大家對項羽有了比較深入客觀的了解,請同學們談談你們印象中的項羽,注意舉出例證�;卮鹬械年P鍵詞:(英雄、莽夫、勇猛、有勇無謀、自負、婦人之仁等。)看來,項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遠。的確,在項羽的身上,優點和缺點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幾千年來從不曾被人忘記,從而成為文學藝術家們寵愛的一個創作素材。今天,我們將學習同樣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之死》,一起來領略這位西楚霸王最后的雄風。
二、作家作品簡介
1、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歲終�,F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于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2、歷史中的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史上最強武將!號西楚霸王。楚亡后,項氏一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后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后又不愿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鼻囟涝辏ㄇ岸�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殺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三、教師朗誦全文。(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結合書下注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并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疑惑。
3、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四、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課文注解的重點詞句
(二)教師補充講解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2、于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古今)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定語后置句)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用于詢問原因或反詰�?勺g為“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第二課時
一、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一)第一段:寫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思考: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
驚——起——飲——歌——泣
思考: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思考:“霸王別姬”中項羽為什么哭了?如果刪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效果如何?
(二)第二段:寫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
思考: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占了很大一部分,請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
明確: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思考: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三)第三段:寫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1)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漢軍——皆披靡
思考:“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表意作用?
明確: 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2)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3)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
(“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明確: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思考:三次行動之后,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么作用嗎?
明確: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思考:為什么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
明確: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二、板書設計:
故事————人物形象——————語言——————寫法
垓下之圍——多愁善感————驚、起、飲、歌、泣——動作、語言、映襯
東城快戰——勇猛、自負————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遂”——動作、語言、場面
烏江自刎——知恥重義————笑答、“吾為若德”“遂自刎”——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第三課時
一.評議:
1、請學生評議項羽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 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據)
2、歷史上眾家對于項羽的評論:課后有幾首評價項羽的詩歌。大家小組討論,看看這些詩人是從那些角度去利用這一歷史事件的。
明確:
1.杜牧對項羽的評價:男兒當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對項羽的評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勞師哀兵,敗勢難回,不可卷土重來了。
3.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做人必須要有尊嚴節氣。生作人杰,死為鬼雄。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要抓住戰機從勝利走向勝利沽名學霸王,不知勇追窮寇,放虎歸山��!
5.司馬遷:好戰喜功、窮兵黷武,以武得勢又以武失勢。
四、總結拓展遷移: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從這些材料當中我們可以看出評價歷史人物要有理有據;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要在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
二、寫作訓練:(仿照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
(1)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細節為事例;
4、點評事例;5、聯系現實。
(2)思考相關問題:
1.問題一:為什么田父紿?2、 問題二:為何說天亡我非戰之罪?
3. 問題三: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這個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4.問題四:為何不渡烏江?5、 問題五:為何自刎而死?(項羽該不該死)
三、堂上講評
佳作示例:
示例一:(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云:“男兒膝下有黃金�!彼^“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于物質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問題:
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
修改:(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愿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
項羽真的是幸運的。項羽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華,人性的精華,是絕世壯烈的英雄主義的精華。項羽用自己的死讓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在高潮中謝幕,完美的謝幕。
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飛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傷。最苦戍邊兮日夜彷徨,披甲執戟兮孤立沙崗。離家十年兮父母生別,妻子何堪兮獨宿空床……”直唱得個個鐵血男兒身心俱碎,泣不成聲。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為的是讓項羽頹然的心再次振奮,斷了牽掛,激起雄心壯志。舞已盡,人去矣,殞落在英雄的懷抱。這樣壯闊慘烈的歷史背景下,兵戈鐵馬,風云叱咤;卻上演了這樣極盡纏綿的愛情悲劇——一個純美的典型的文學意象�!氨瘎∶馈笔敲缹W的一大分類,因為它美得持久、美得動人心魄。
項羽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許多故事、傳說、成語,還有許多話題。大家熟知的成語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觀、衣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別姬,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無顏見江東父老”等。最膾炙人口的詩則是李清照的五絕:“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