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
  •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閸氬秷鎲查梼鍛邦嚢 缁愭绔熼惃鍕毈鐠炲棜鐪撮崷銊у殠闂冨懓顕� 閵嗗﹤褰剁拋鑸偓瀣躬缁惧潡妲勭拠璁崇瑢缂堟槒鐦� 閼颁椒姹夋稉搴㈡崳閸︺劎鍤庨梼鍛邦嚢 娑擃叀鈧啯鏆庨弬鍥鐠囧顣介梿鍡曠瑓鏉烇拷 娑擃叀鈧啳顕㈤弬鍥槸閸楄渹绗呮潪锟�
    閵嗗﹥婀為懞鍗烆樅閹蜂勘鈧婀痪鍧楁鐠囷拷 濞村嘲绨虫稉銈勭闁插苯婀痪鍧楁鐠囷拷 閵嗗﹪浜惧椋庣病閵嗗婀痪鍧楁鐠囷拷 閺堣精鍤滃〒鍛殠閺傚洭娉� 2024娑擃叀鈧啩瀵屾0姗€妲勭拠锟�41閸掞拷 娑擃叀鈧啳顕㈤弬鍥у瀻缁粯鐪圭紓鏍︾瑓鏉烇拷
    首頁 > 教案 > 教育資源 > 高一教案

    《鴻門宴》全程教案

    [移動版] 505565700

    《鴻門宴》全程教案  

    《鴻門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并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創設情境

    2、全班齊讀《垓下歌》《大風歌》。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曾經無限風光,威名遠揚的西楚霸王,此時面對滔滔吳江水卻是“奈若何”,只能戰斗到最后一刻而從容自刎,何等的壯烈!劉邦出身市井最終卻能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古人說: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詠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

    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三大精華之一——鴻門宴。

    二、介紹歷史背景

    秦始皇創建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于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云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東,卷入農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為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采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后”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率南路軍先于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今陜西長安縣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關中,于是派兵守關,“毋內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的項王營),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 06年十二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

    三、讀課文,講故事

    學生通讀全文,第一遍畫出不懂語句,第二遍結合課下注釋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結合資料字典,把不懂得語句畫出來。

    四、譯文段,學語言

    翻譯“張良告密一段”

    作業: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五、品細節,評人物

    1、找出你認為文中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語句進行點評分析,體會作者寫人的妙處。

    提示:精心描寫的每個情節、每個場面場面的具體情境;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等描寫。

    2、總結人物性格

    項羽復雜的性格。

    3、對比兩人性格的不同

    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選下面幾個片段,通過對項羽、劉邦二人的不同表現,體會二人的不同性格。

    資料一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绷貉谄淇�,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資料二

    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弊洳辉S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說: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資料三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睗h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解說: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資料四: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

    解說:面對失敗,項羽英雄氣短,劉邦自我控制、積極樂觀。

    資料五:

    “古往今來看項羽”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政由羽出,近古者未嘗有也,贊之!王侯叛之,難矣!不覺寤不自責,過矣!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詩詞中對項羽的評價: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霸王別姬

    屠洪剛

    我站在烈烈風中/不能蕩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云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我站在烈烈風中/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望蒼天/四方云動/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人世間有百媚千抹/我獨愛愛你那一種/傷心處別時路有誰不同/多少年恩愛匆匆葬送/我心中你最忠/悲歡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換我毫情天縱/我心中你最忠/我的淚向天沖/來世也當稱雄/歸去斜陽正濃

    4、探究:書面作業:根據課文及補充資料,談一談項羽不殺劉邦的理由。寫成500字的小論文。題目自擬。

    《鴻門宴》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并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一、導語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投影(一)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笆拧�,奔馳。

    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可參考課后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三、背景簡介

    投影(三)

    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

    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

    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四)

    本文的異讀字有: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說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發展脈絡,熟讀一、二、段,背誦三、四段。

    【教學步驟】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么?

    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

    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

    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于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三、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投影(一)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绷貉谄淇�,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

    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弊洳辉S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說: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投影(三)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睗h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解說: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四、性格特征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學生討論。

    投影(四)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急,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解說: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贊嘆,又有惋惜。

    五、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

    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

    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辟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如在眼前。

    至于情節,在矛盾的展開中,時松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

    放錄音第一、三段,讓學生細細品味朗讀的魅力。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三、四段

    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例文】                              性格的祭奠(節選)

    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徹底表現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后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展起來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就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戰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斗下去,周而復始,項羽陷入了他為自己制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愿自拔。

    項羽心底要維系“永不敗”神話的欲望,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并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

    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于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

    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嘆息著,用死亡來反抗這現實,為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后的一筆,也為自己一生執著的性格獻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內心是多情的,盡管表現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為它的代價是生命、執著和無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設計探究性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一、教師示范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二、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于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說:“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后俱稱沛公,何忽于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說:“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妒酚洝纺祟A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梁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超前稱王,并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后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磥�,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斗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杰,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1.吾得兄事之 名詞作狀語 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 同上 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樣

    4.籍吏民,封府庫 名詞用作動詞 登記在冊

    5.沛公軍霸上 同上 駐扎

    6.沛公欲王關中 同上 統治

    7.范曾數目項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 同上 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名詞使動用法 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詞使動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同上 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詞用作動詞 小事

    2.判斷下列加線的詞語的詞義,并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明確: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④而聽細說

    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3.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么……呢?

    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

    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課后思考和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因

    例句 出處 釋義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薦》 依靠、憑借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夢游天姥吟留別》 順著、根據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乘機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夢溪筆談·雁蕩山》 因為、由于

    因合納斗盆 《促織》 于是、就

    陳陳相因 成語 沿襲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 《孔雀東南飛》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處 釋義

    聞妻言,如被冰雪 《促織》 如同、像

    天時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 《〈指南錄〉后序》 到、往、去

    萬事如意 成語 順、隨

    如其離違,宜別圖之 《赤壁之戰》 如果、假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過秦論》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語 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③意

    例句 出處 釋義

    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織》 意圖、意愿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傷仲永》 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態、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指南錄〉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 《史記·張儀列傳》 懷疑、猜疑

    ④舉

    例句 出處 釋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舉起、抬起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 《屈原》 提出、舉出

    舉兵伐徐,逐滅之 《韓非子·五蠧》 發起、發動

    戌卒叫,函谷舉 《阿房宮賦》 攻下、占領

    舉賢任能 成語 推薦

    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 《柳毅傳》 科舉考試

    殺人如不能舉 《過秦論》 全、盡

    舉世無雙 成語 全部、整個

    ⑤謝

    例句 出處 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廉頗藺相如列傳》 道歉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東南飛》 推辭、謝絕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孔雀東南飛》 辭別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 《漢書·張安世傳》 感謝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東南飛》 告訴、勸告

    乃花既謝,亦可無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譯文  

    沛公(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有能跟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占領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他的)國相,(相所有的)珍珠寶器都歸為自己所有�!表椨穑犃耍┓浅I鷼獾卣f:“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要(讓他們)打敗劉邦的軍隊�!痹谶@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愛好美女�,F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表現)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里的云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云氣啊。(你)趕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你,平時和留候張良友好。張良這時候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詳細把事情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劉邦),說:“不跟(我走)將會一被殺�!睆埩颊f:“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我)逃跑離開是不講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怎樣應付這件事呢?”張良說:“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裕ㄎ遥┞犘帕怂脑��!睆埩颊f:“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說:“本來不如人家,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眲钫f:“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眲钫f:“他你年齡,誰大誰��?”張良說:“他比我大�!眲钫f:“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睆埩汲鋈�,邀請項伯。項伯立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并)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對 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表棽饝�,跟劉邦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眲钫f:“好�!庇谑琼棽诌B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里,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么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表椡醮饝�。

    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里再看到將軍您�,F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的話,我怎么會這樣呢?”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你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的為人(心腸太軟),不忍下手。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表椨鹫f:“好�!表椙f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并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終于)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于是張良到軍門外去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樣?”張良說:“非常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狈畤堈f:“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和他們拼命�!狈畤埦蛶е鴦δ弥芘七M入軍門。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盾牌一撞,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揭開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著項羽,頭發直堅起來,眼眶都要裂開了。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他是沛公的衛士樊噲�!表椨鹫f:“壯士!──賞他一杯酒�!保ㄗ笥业娜耍┚徒o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立起,站著(一口氣)把酒渴了。項羽說:“賞給他一只豬腿�!保ㄗ笥业娜耍┚徒o了他一只半生的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切著吃起來。項羽說:“壯士!能再喝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辭!秦王有象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懷王曾經和諸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一絲一毫都不敢占有動用,封閉了官室,退軍駐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 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出入和發生意外的事變。象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是滅亡的秦國的后續者��!我自己認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做法”。項羽無話可答,說:“坐吧�!狈畤埵拱ぶ鴱埩甲�。

    《鴻門宴》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不,通“否”。

    6.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 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            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    采,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古時乘車。

    二、虛詞實詞

    (一)實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核纸Y構,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料:估量:當:抵擋)

    與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入)

    具言(具:詳細,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里)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然)

    君安與項伯有故(安:怎么)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于坐(因,趁機)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三、詞類活用

    1.       沛公軍霸上。            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2.       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張良。          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于是項伯復夜去。  

    5.       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       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7.       吾得兄事之。            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9.       范增數目項王。          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      若入前為壽。            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      頭發上指。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勝。          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    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      拔劍撞而破之。          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庫。        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續耳。          續,動詞作名詞,后續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   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耳

    (二)  省略句:

    1.       沛公軍(于)霸上。

    2.       沛公欲王(于)關中。

    3.       為(吾)擊破沛公軍。

    4.       具告(之)以事。

    5.       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之)。

    6.       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

    7.       交戟之衛士欲止(之)不內。

    8.       還軍(于)霸上。

    9.       項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      豎子不足與(之)謀。

    11.      欲呼張良與(之)俱去

    12.      如彘肩上

    (三)    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四)   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  何辭為?

    (五)   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   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2.   沛公欲王于關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長于臣�!�

    5.   得復見將軍于此。

    五、古今異義:

    1.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2.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   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   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         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                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            動詞,認為,

    軍中無以為樂              動詞,做                                          

    誰為大王為此計            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                動詞,對付,

    何辭為                   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             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                   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           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             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七、成語集錦: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八、重點翻譯句

    1.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2.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淺析多謀善算劉邦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判斷,那里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現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學中,進行文本解讀、文本探究時,激發和培養學生敢疑、善疑、敢探究、善探究的能力�!而欓T宴》這一課可明確要求,學生從實際原著中進行解讀,拋開傳統的影響,這樣另有洞天,解讀出新的創造性的觀點。

    《鴻門宴》是人教版的語文必修1的第二單元記敘散文第二篇,講述的是項羽進入函谷關后與劉邦的一場斗爭。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劉邦、項羽、張良、范增、樊噲,司馬遷用細膩的筆法一一精心描繪,使這些人物形象生動。在注重文言文字詞句的教學體現語文的工具性之后,人物形象分析也是這一篇課文的重點所在。在講解這一課時,細讀《鴻門宴》,分析里面的人物形象,卻發現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劉邦,和一些教參教輔用書分析有些出入,更不用說港臺電視劇里把劉邦塑造成一個軟弱生性貪婪又沒有什么頭腦的木偶,讓人苦笑不得。對很多教參教輔書的分析,在細讀原文之下,我略有不同看法。細讀《鴻門宴》,試著探究還原司馬遷筆下真實的劉邦。

    文中出現白璧和玉斗兩件玉器,這兩件玉器在秦漢時有它各自所代表的內涵:玉斗象征財富長壽吉祥如意;白璧則象征地位尊貴高高在上的富貴權力,甚至可以代表君王權力。劉邦送項羽白璧,送玉斗給范增,兩人反應不同“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夫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反應行為的不同,源于各自的心理的不同。項羽對與劉邦的出逃,不但不怒,反而高興的接受玉璧,因為劉邦送玉璧,等于承認項羽是君王,自己是臣下,自己沒有野心,已經臣服了,已經不會對他有威脅了。而范增覺得放虎歸山,貽害無窮,將來會被他打敗被俘虜,身家性命難保,還談什么長壽富貴,自然氣怒。但是想到送白璧和玉斗的,不是張良,而是劉邦,“良問曰‘大王來何操?’(劉邦)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梢�,劉邦預先仔細研究過對方,對對手是對癥下藥,知道對方想要什么,就滿足對方的需求。

    出逃時,精心布置善后的也不是張良,而是劉邦。劉邦只象征性的問了下張良、樊噲“未辭也,為之奈何?”實際心中早已有數,見樊噲說形勢危及,不必顧及細小的禮儀,于是借坡下驢,“乃令張良留謝”。不緊不慢的指揮布置善后,“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更神奇的是,劉邦竟知道從小路走,不過二十里耳。他怎么知道這條小路?怎么清楚知道從小路逃跑只有二十里路?估計劉邦在去鴻門宴之前,曾對著地圖仔細研究,而這些作為謀士的張良不知道。他可能一早就想好怎么逃跑,選擇走哪條路,哪條路能快捷安全到達。雖然在項羽面前只帶百余騎,但在用來逃跑的芷陽小道上,以劉邦的性格,肯定布置了軍隊接應。所帶的百余騎沒有帶走,也是為了掩人耳目,不驚動項羽的軍隊。

    劉邦善于識人、用人。在樊噲闖帳義責項羽情節時,樊噲是突然出現的,且在鴻門宴中起的作用也很大。劉邦所帶的一百多人中很少,但是作用大,親自點兵,自然經過一番考量。知道樊噲對他忠心耿耿,且有勇有謀,能忠心護主,在形勢危急時會挺身而出。于是把他留在帳外,一旦形勢有變,就叫他出來撐場面,果然,樊噲如劉邦所想。他的說辭“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和劉邦所說的出奇的相似。為什么會這樣?只有一個可能的解釋:劉邦和樊噲等人在鴻門宴前夜曾經私下商量統一口徑,設計好說辭,到了鴻門宴就一一按部應變。什么人說什么話,做什么事,劉邦已預先謀劃好了。

    再看“拉攏收買項伯”這一情節。教參中依據“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而概括出“張良獻策”這小標題。實際上這個小標題不全面。項伯夜訪,為報救命之恩,而前來告知張良,要他趕快逃命,離開劉邦軍營,張良聽到這個消息后,知道危險來臨,但沒有一人逃亡,而是遵從君臣之義,告知劉邦。細讀他們兩人之間的對話,就可以看出端倪。張良告知項羽將要來攻打的消息,劉邦尊重信任張良,把他當倚重的謀士,問他對策,提到“項伯幸來告良”時,馬上問“君安與項伯有故?”然后才是“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對話?可以看出劉邦多疑狡詐又善謀的性格。一個敵營的人前來,馬上心生警惕,連自己的謀士張良也不放心,怕被出賣,問清張良和項伯的關系后,才放下疑慮�!拔嵝质轮�,因為項伯比張良年長,劉邦竟然也把項伯方在兄長的地位上,可見劉邦拉攏人的手段十分厲害,接著“約為婚姻”收買項伯。一番說辭非常圓滑,逢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對項伯對張良的說辭個不一樣,推卸責任,為自己辯解。在完全把項伯收買為己用后,劉邦已有底氣前去鴻門宴。

    綜上淺析,細讀《鴻門宴》,能讀出與很多教輔教參,甚至是傳統觀念中不一樣的結論�!而欓T宴》究竟是誰掌控的?張良?范增?項羽?劉邦?傳統中,很多認為是張良“導演一出鴻門宴”,實事求是,從司馬遷的《史記》有關鴻門宴的描寫出發,進行解讀和推斷,我的個人看法是:劉邦才是鴻門宴的真正掌控者。

    隨堂練習  

    一、課內閱讀(86分)

    (一)閱讀文章第一段,完成1-5題。(19分)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唬骸暗┤震嬍孔�,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3分,每3字1分)

    ①沛公欲王(     )關中    ②旦(     )日饗(      )士卒,為(      )擊破沛公軍③范增說(      )項羽曰   ④好(     )美姬    ⑤皆為(      )龍虎

    ⑥未得與項羽相(      )見 ⑦使子嬰為相(      )

    2.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1分,每詞0.5分)

    ①旦日饗士卒(            )    ②范增說項羽曰(            )

    3.解釋下列多義詞。(7分,每空0.5分)

    ⑴軍

    ①沛公軍霸上(                  )       ②為擊破沛公軍(              )

    ③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 ④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

    ⑵相

    ①未得與項羽相見(                  ) ②使子嬰為相(                   )

    ⑶為

    ①為擊破沛公軍(                    )  ②皆為龍虎(                    )

    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

    ⑷在

    ①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   ②此其志不在�。�                )

    ⑸于

    ①使人言于項王曰(                    )  ②貪于財貨(                  )

    ③長于臣(                          )

    4.翻譯文段中劃線的句子。(4分,每句2分)

    ①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譯文:                                                                          

    ②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譯文:                                                                         

    5.根據文段內容填空。(4分,每空1分)

    本段文字交待了劉、項雙方               的對比,表明項羽一方                     ,

    。但此時雙方此時本應“戮力攻秦”,而曹無傷的告密,        

    。

    (二)閱讀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題。(33分)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睆埩荚唬骸俺紴轫n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绷寄巳�,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绷荚唬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旐椡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迸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骸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唬骸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表棽S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迸婀唬骸爸Z�!庇谑琼棽畯鸵谷�,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表椡踉S諾。

    6.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2分,每字0.5分)

    ①鯫生說我曰(    )    ②沛公奉卮酒為壽(      )③要項伯(      )

    7.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每詞0.5分)

    ①張良是時從沛公(            )              ②亡去不義(            )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    ④固不如也(            )

    ⑤秦時與臣游(            )               ⑥旦日不可蚤自來謝項王(           )

    ⑦不如因善遇之(            )                ⑧且為之奈何(            )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2分,每句0.5分)

    ①距關,毋內諸侯             通             ②要項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通       

    9.解釋下列多義詞。(10分,每空0.5分)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張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⑵故

    ①君安與項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

    ⑶之

    ①珍寶盡有之(                    )     ②為之奈何(                  )

    ③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 ④鯫生說我曰……故聽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⑷以

    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④所以遣將守關者(               )

    ⑸幸

    ①婦女無所幸(                    )  ②故幸來告良(                    )

    ⑹王

    ①沛公欲王關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④秦地可盡王也(                  )

    ⑺乃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10.解釋下列句中古今異義詞的古義和今義。(7分,每詞1分)

    ⑴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                                   今義: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足以

    古義:                                   今義:

    ⑶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                                   今義:

    ⑷所以遣將守關者——所以

    古義:                                   今義:

    ⑸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

    古義:                                   今義:

    ⑹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                                   今義:

    ⑺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今人

    古義:                                   今義:

    1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釋。(4分,每空0.5分)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活用形式:                  解釋: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釋:               

    ③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釋:               

    ④于是項伯復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釋:               

    12.翻譯下列句子。(4分,每句1分)

    ①具告以事           譯文:                                             

    ②為之奈何           譯文:                                              

    ③孰與君少長         譯文:                                             

    ④沛公奉卮酒為壽     譯文:                                             

    (三)閱讀文章第三、四兩段,完成13-22題。(34分)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表椡踉唬骸爸Z�!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臣請入,與之同命�!眹埣磶矶苋胲婇T。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唬骸皦咽�!——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狈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3.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3分,每字0.5分)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數目項王(      )③玉玦(      )④瞋目視項王(     )⑤目眥盡裂(    )    ⑥沛公之參乘(      )

    14.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5分,每字0.5分)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數目項王(                        ) 

    ③因擊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將守關者(                         )

    ⑤而聽細說(                   )    ⑥坐須臾(                               )

    ⑦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 ⑧若入前為壽(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1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1分,每句0.5分)

    ①令將軍與臣有郤            通          ②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通            

    16.下列句中與“項王按劍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B.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C.拔劍切而啖之                    D.勞苦而功高如此

    17.根據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5分,第二、四空各1分,其余各0.5分)

    樊噲闖帳后的表情是                                 ,他的慷慨陳詞中,先提懷王約的意圖是                                                                  ;直接指責項羽的話是                                 ,收到的效果是                                  

    。該段文字中有幾個成語現在仍在使用,請寫出三個:

    ,                ,                      。

    18.項羽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睆闹锌梢钥闯鲰椨鹗裁礃拥男愿裉卣�。(2分)

    答:                                                                              。

    19.劉邦親赴鴻門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幾段文字表現了劉邦什么樣的性格特點?(4分)

    答:原因:                                                          

    劉邦性格:                                                     

    20.鴻門宴上活躍著眾多的人物,請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人物的?效果怎樣?(4分)

    答:方法: 

    效果:                                                                       

                21.毛澤東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用兩句是深刻總結了項羽在鴻門宴上的歷史教訓,用以指導革命戰爭。請寫出這兩句詩。(2分)

    答:                                                                           。

    2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并說說這些描寫反映了項羽的那些弱點。(6分,每句2分,分析2分)

    ①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文:                                                                               

    ②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賜之彘肩�!薄皦咽�!能復飲乎?”

    譯文:                                                                             

    分析:                                                                           

    二、拓展閱讀(34分)

    (四)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17分)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①曰“舜目蓋重瞳子②”,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何興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④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自矜功伐⑤,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⑥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注釋】①周生:漢時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兩個眸子。③暴:突然,有忽然興起之意。④五諸侯:指齊、魏、趙、韓、燕五國后人。⑤自矜功伐:以功勛自詡。⑥寤:同“悟”。

    23. 文中的四個□處,應依次填上的語氣詞是(2分)(   )

    A. 邪 矣 也 哉

    B. 哉 也 矣 邪

    C. 哉 矣 也 邪

    D. 邪 也 矣 哉

    24. 比較下列“之”、“而”的意義和用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

    ①何興之暴也 ②謂霸王之業 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④尚不覺寤而不自責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5. 解釋下列詞語(4分,每詞1分)

    A. 陳涉首難 首難:                  

    B. 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                          

    C. 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私智:                      

    D. 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經營:                       

    26. 從句式角度,應選出的兩個相同項的是(2分)(   )和(  )

    A. (羽)乘勢起隴畝之中

    B. (羽)放逐義帝而自立

    C. (羽)身死東城

    D. (羽)尚不覺寤而不自責

    27. “遂將五諸侯滅秦”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2分)

    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譯正確的是                                       (2分)

    29. 對這篇文章評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司馬遷認為項羽的功業表現在“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他的過失表現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師古”。敘事簡要,極富概括性。

    B. 司馬遷認為項羽的主要過錯是“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且行文中含有責備與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 這篇文章對項羽的一生作了總的評價,既贊揚了項羽的滅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過錯;顯示了司馬遷評價歷史人物實事求是的公正態度。

    D. 這篇文章對項羽一生的功過褒貶失當——褒多于貶;反映了司馬遷對這位失敗英雄的偏愛和敬重。

    (五)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17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劃船靠岸)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v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為五歲,所當無故,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之,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骸拔崧劃h購我頭千金,邑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

    3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5分)

    ①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                      壁:                     

    ②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幸:                     

    ③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王:                     

    ④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憐:                     

    ⑤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戶,吾為若德            德:                      

    31.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譯文:                                          

    ②吾知公長者。          譯文:                                          

    ③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譯文:                                          

    32.節選的這一部分反映了“楚漢相爭”最后的情況與結局。請你簡要寫出此時相遇的主要行跡。(6分)(80字以內)

    參考答案:

    1.①沛公欲王(wàng)關中②旦(dàn)日饗(xiǎng)士卒,為(wèi)擊破沛公軍③范增說(shuì)項羽曰④好(hào)美姬⑤皆為(wéi)龍虎⑥未得與項羽相(xiāng)見⑦使子嬰為相(xiàng)

    2.①旦日饗士卒(犒勞)    ②范增說項羽曰(勸說)

    3.⑴軍①沛公軍霸上(動詞,駐扎)②為擊破沛公軍(名詞,軍隊)③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名詞,駐扎軍隊的地方,軍營) ④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帶兵的人,將領)⑵相①未得與項羽相見(副詞,相互) ②使子嬰為相(名詞,輔助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⑶為①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②皆為龍虎(動詞,成為,此處可引申為“呈現”)③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介詞,替,給)⑷在①沛公兵十萬,在霸上(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在……地方”)  ②此其志不在�。ń樵~,引出動作的范圍,“在……方面”)⑸于①使人言于項王曰(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向,對)  ②貪于財貨(介詞,引出動作的范圍,“在……方面”)③長于臣(介詞,表比較,比)

    4.①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譯文: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②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譯文:現在進了關財物不掠取,女色不迷戀,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5.本段文字交待了劉、項雙方軍事力量(或兵力)的對比,表明項羽一方占有絕對優勢,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但此時雙方此時本應“戮力攻秦”,而曹無傷的告密,拉開了劉、項斗爭的序幕。

    6.①鯫生說我曰(zōu)    ②沛公奉卮酒為壽(zhī)③要項伯(yāo)

    7.①張良是時從沛公(動詞,跟隨,跟從)②亡去不義(動詞,逃亡,逃離)③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動詞,抵擋,抵抗)④固不如也(副詞,本來)⑤秦時與臣游(動詞,交游,交往)⑥旦日不可蚤自來謝項王(動詞,道歉)⑦不如因善遇之(副詞,趁機,借此機會)⑧且為之奈何(副詞,將)

    8.①距關,毋內諸侯  距、內通拒、納②要項伯 要通邀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④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9.⑴善①素善留侯張良(動詞,結交,交好)②不如因善遇之(副詞,好好地)

    ⑵故①君安與項伯有故(名詞,舊交情)②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連詞,所以,因此)

    ⑶之①珍寶盡有之(助詞,無義)②為之奈何(代詞,這件事)③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動詞,到) ④鯫生說我曰……故聽之(代詞,他的話)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⑷以①具告以事(介詞,把,將)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介詞,用來)③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把,將)④所以遣將守關者(與“所”構成固定結構,表原因)

    ⑸幸①婦女無所幸(封建君主對婦女的寵愛叫“幸”)②故幸來告良(副詞,幸虧,幸而)

    ⑹王①沛公欲王關中(動詞,稱王)②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秦漢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級,這里是對劉邦的尊稱)③具以沛公言報項王(秦漢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級)④秦地可盡王也(動詞,稱王)

    ⑺乃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副詞,就)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詞,于是)

    10.⑴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地區  今義:指山東省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足以  古義:足夠用來  今義:完全可以,夠得上

    ⑶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結成姻親關系,指兒女親家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⑷所以遣將守關者——所以 古義:因果關系中表原因的連詞  今義:因果關系中表結果的連詞

    ⑸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  古義:出、入是兩個詞,指出來、進去  今義:現在是一個詞,①出去和進來②(數目、內容等)不相符、不一致

    ⑹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尋常,指意外的變故  今義:①異乎尋常的,特殊的②十分

    ⑺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今人  古義:現在人家(指沛公) 今義:現代的人,與“古人”相對

    11.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活用形式:名詞作狀語 解釋:在夜里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使動用法   解釋:使……活,解救了……

    ③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活用形式:名詞作狀語解釋:像對待兄長一樣

    ④于是項伯復夜去      活用形式:名詞作狀語 解釋:在夜里

    12.①具告以事           譯文:將全部情況稟告給了(張良)

    ②為之奈何           譯文:如何對付這件事

    ③孰與君少長         譯文:你與他誰大誰小

    ④沛公奉卮酒為壽     譯文:沛公奉上一杯酒祝他長壽

    13.①戮力攻秦(lù)②范增數目項王(shuò)③玉玦(jué )④瞋目視項王(chēn)⑤目眥盡裂(zì)⑥沛公之參乘(shèng)

    14.①戮力攻秦(合力)②范增數目項王(屢次以目示意)③因擊沛公于坐(趁機)④故遣將守關者(特意)⑤而聽細說(指小人的讒言)⑥坐須臾(一會兒,形容時間很短)⑦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跟從,帶領)⑧若入前為壽(第二人稱代詞,你)⑨常以身翼蔽沛公(同義詞連用,保護,掩護)⑩臣死且不避(尚且)

    15.①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通隙②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內通納

    16.B(例句中“而”表修飾,A—表轉折,C—表順承,D—表并列)

    17. “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先發制人使項羽陷于“不義”,表明即使劉邦在關中稱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劉邦不這樣做,這是對項羽極大的尊重。       “勞苦而功高如此……此亡秦之續耳�!�    項王賜酒、賜彘肩、賜座,化解了一觸即發的危險,使劉邦得以順利脫身。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秋毫無犯    勞苦功高

    18.心直口快,直來直去,表里如一。

    19.原因:在與項羽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暫時緩和矛盾,以圖長遠打算。

    劉邦性格:工于心計,善于應變、擅長用人,能言善辯。

    20.方法:①緊扣情節發展,通過人物間的矛盾和斗爭以及不同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情態來表現;②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襯。(如劉邦與項羽、張良與范增、樊噲與項莊)效果: 使不同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每個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21.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22.①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譯文:范增多次給項王使眼色,三(或“多”)次舉起身上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默默地毫無反應。

    ②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賜之彘肩�!薄皦咽�!能復飲乎?”

    譯文:項王說:“真是一位壯士!——賜給他一杯酒�!薄百n給他豬肘�!薄皦咽�!還能再喝(酒)嗎”?

    分析:(大家可以各抒己見,只要合乎文章的描寫即可)

    23.D

    24.D。①何興之暴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②謂霸王之業(助詞,的)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表承接關系)④尚不覺寤而不自責(表遞進關系)

    25.A. 陳涉首難 首難:首先起義。B. 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尺寸之地。C. 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私智:自己的聰明D. 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經營:籌劃營謀

    26. A和C   A. (羽)乘勢起隴畝之中(省略介詞“于”)B. (羽)放逐義帝而自立(一般句式)C. (羽)身死東城(省略介詞“于”)D. (羽)尚不覺寤而不自責(“不自責”是“不責自”的倒裝形式)

    27. “遂將五諸侯滅秦”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終于率領五國諸侯的軍隊滅掉了秦王朝。(2分)

    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譯正確的是是天意使我滅亡,不是我用兵的過錯啊!(2分)

    29. C

    30.①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  壁:名詞作動詞,構筑壁壘②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幸:被寵幸③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王:名詞作動詞,稱王④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憐:可憐,同情⑤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戶,吾為若德德:名詞作動詞,恩施好處

    31.①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譯文:上天讓我滅亡,我還渡江做什么?②吾知公長者。譯文:我知道您是個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③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譯文:項王自己也受了十余處傷。

    32.①垓下被圍,四面楚歌,英雄末路,悲歌慷慨;②烏江欲渡未渡,無顏見江東父老;③贈馬長者,步戰殺敵,仍顯英雄本色;④自刎而死,徹底失敗。

    《鴻門宴》同步百分測驗  

    一.基礎檢測(25分)

    1.下列加點詞語讀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美姬(jī)      鯫生(zōu)       以饗士卒(xiǎng)   按劍而跽(jì)

    B.樊噲(kuài)    卮酒(zhī)       瞋目視之(chēn)    目眥盡裂(cì)

    C.玉玦(jué)     參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     不勝桮杓(beī)

    D.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從百余騎(jì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與之相通的字

    例: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桮”同“杯”)

    (1)距關,毋內諸侯                            (2)張良出,要項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6)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3.解釋下面各句中加點的字

    (1)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2)沛公起如廁

    (3)殺人如不能舉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5)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4.下列對活用情況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 像對待兄長一樣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 像翅膀一樣

    B.籍吏民,封府庫: 籍,名詞用作動詞 登記在冊

    沛公軍霸上:軍,同上 駐扎

    C.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王,名詞使動用法 使……為王

    沛公欲王關中: 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

    拔劍撞而破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

    5.下列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B.本紀記述皇帝,世家記述諸侯王,列傳記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項羽雖沒做過皇帝,但他打入咸陽,號令諸侯,因此司馬遷把他列入本紀。

    C.“秋毫無犯”、“勞苦功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語,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二.閱讀欣賞(45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6-9題(25分)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棗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表椡踉唬骸爸Z�!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臣請入,與之同命�!眹埣磶矶苋胲婇T。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唬骸皦咽�!棗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狈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睆埩荚唬骸爸斨Z�!碑斒菚r,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6.翻譯下列句子

    (1)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4分)

    (2)客何為者?(3分)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5分)

    (4)會其怒,不敢獻。(4分)

    7.劉邦見項羽時所說的那段話,足見他的老謀深算。(4分)

    他要向項羽表明平等關系的話是:

    表示自己有功而不居功的話是:

    他掩飾自己政治意圖的話是:

    他這樣說的目的是:

    8.樊噲闖帳,怒斥項羽,而項羽竟然“未有以應”,后說了一個“坐�!边@反映了項羽怎樣的性格?(5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題(20分)

    公孫弘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家貧。年四十余,乃學《春秋》雜說。建元元年,是時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元光五年,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拜為博士。

    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余,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二歲中,至左內史。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鄙蠁柡�。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鄙先缓胙�。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鄙蠁柡�。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乃上書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厲賢予祿,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駕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愿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碧熳訄笤唬骸肮耪哔p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9.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5分)                 (    )

    A.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 稱:稱贊

    B.食不重肉         重:重疊

    C.雖詳與善        詳:通“佯”,假裝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顯揚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5分)            (    )

    A.而又緣飾以儒術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B.故人所善賓客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            吾嘗疑乎是

    D.因賜告牛酒雜帛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距最遠的一項是(5分)        (    )

    A.天子以為謙讓        B.淮南、衡山謀反

    C.終無以報德塞責            D.遭遇右武

    12.下列全能說明公孫弘受天子賞識的原因的一組是(5分)            (    )

    ①為人恢奇多聞

    ②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

    ③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

    ④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

    ⑤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三、寫作訓練(30分)

    13.作者不下斷語,通過言行表現人物,劉幫老謀深算,項羽胸無城府,樊噲粗中有細,人物無不栩栩如生。請學習課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寫一個人物,寫出人物性格,300字左右。

    附答案:

    1、B.“眥”讀zì

    2、(1)“內”通“納”(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5)“郤”通“隙”

    3、(1)繼承;(2)到……去;(3)全,盡;(4)道歉;(5)意料

    4、C.沛公欲王關中: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 

    5、C.“游刃有余”出自《莊子•養生主》

    6、(1)軍中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取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

    (2)來客是什么人?

    (3)如今別人成了切肉的刀和板,我成了魚肉,還辭別什么呢?

    (4)正逢他發怒,沒有敢獻給他。

    7.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討好項羽,平息項羽的怒氣。

    8.胸無城府,不善狡辯。

    9、 A(說)

    10、2 D(都是“到”介詞,“于是”;A、介詞,“用”表目的;B、助詞,無實義表“……的處所” C、介詞,相當于“于”(到)對)

    11、C(古義:盡責任。今義:對自己應負的責任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A、均有“謙虛、推讓”之意;B、均為“造反”;D、古義:碰上(禍患),今義:碰上(敵人或不好的事)或生活中不幸的經歷,兩詞意義接近。)

    12、B.

    13、略。

    參考譯文: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窮,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后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封他為博士。

    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節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于是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后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采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被噬蠁柟珜O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被噬腺澩珜O弘的說法�;噬仙磉叺氖軐欀济棵吭g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

    汲黯說:“公孫弘處于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被噬蠁柟珜O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九卿中與我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毛病。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終于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于人予以報復。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靠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余財。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為沒有什么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于是,他向皇帝上書說:“過去說:‘努力實踐接近于仁,喜歡詢問接近于智,知道羞恥接近于勇�!肋@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然后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F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鑒,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漢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蔽涞鄞饛退f:“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于是,武帝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武帝元狩二年,公孫弘發病,終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閸忋劌娴楁稉顓♀偓鍐嚔閺傚洩鐦崡锟�閸掑棛琚Ч鍥╃椽
    閸楀氦顕㈢純鎴滅瑩濞夈劏顕㈤弬鍥ь劅娑旓拷19楠炶揪绱掔拠閿嬫暪閽樺繑鍨滄禒顑夸簰閸忓秴銇戦懕鏃撶磼
    最新資源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国产|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精品视频|色综合天天天天综合狠狠爱|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3d
    <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