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掌握文言字詞、句式等知識,能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習文言文。
②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并作出評價。
2.過程與方法:講練結合,誦讀,小組探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及反對戰爭、維護統治秩序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文言知識的落實,難點是學生對孔子政治主張的理解與評價。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媒體】多媒體平臺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必修二第四單元已經學習了文言文(1),對于高中文言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生應該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其他的文言現象。
課前學生利用《學案》進行預習,應該能初步掌握文言字詞等基礎知識,但文意理解,孔子政治主張等涉及背景的知識,還需要老師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孔子的“三怒”導入。(我們在學了《論語選讀》第一、第二單元,知道了孔子待人處事的態度是“溫良恭儉讓”,稱呼學生也叫“求也”“回也”。然而孔子也會發怒,在記載中,孔子發過三次怒。)
一怒:(出示投影)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①也!于予與②何誅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注釋】①圬(wū):指泥工抹墻的工具,也作動詞用,指把墻面抹平。②與:語氣詞,同“歟”,下文“于予與改是”中的“與”同義。③誅:責 備。
【譯文】宰予大白天睡覺�?鬃诱f:“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變。
可見學生睡覺,老師批評是天經地義的。
二怒:(出示投影)
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鬃釉唬骸蠓俏彝揭�,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冉求當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變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賦反而比過去增加一倍�?鬃诱f:‘冉求不是我的學生,弟子們,你們可以擂起鼓來聲討他!
孔子是發火了,而且脾氣很大,是因為弟子冉有沒有說服主子實施仁政。老先生很看重仁。
三怒:在《季氏將伐顓臾》中,老夫子第三次發火了,這又是冉有惹的禍,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們存個疑問,先落實了文言知識,再來找答案。
二、落實文言字詞(10分鐘)
檢查預習的情況。(主要從實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翻譯四部分檢查掌握情況。)
1.實詞
(1)季路見于孔子(見:拜見、謁yè見)
(2)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止:不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疾:憎恨、痛恨。辭:托詞、借口。)
(4)不患 寡而患不均
(患:憂慮、擔心。寡:少。)
2.一詞多義
(1)相
相夫子 (輔佐,動詞)
則將焉用彼相矣(輔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詞)
(2)是
無乃爾是過與(提賓的標志,助詞)
是誰之過與(此,這,代詞)
(3)過
無乃爾是過與(責備,動詞)
爾言過矣(錯,形容詞)
是誰之過與(過失,名詞)
(4)于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引出對象)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對)
虎兕出于柙(從)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在)
3.特殊句式——(提示: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
(1)是社稷之臣也——這是國家的臣屬
(判斷句)
(2)謀動干戈于邦內
(倒裝句,介詞結構后置)
(3)龜玉毀于櫝中
(被動句)
“龜玉毀于櫝中”一句“龜玉”是指值錢的貴重的東西。玉是值錢的貴重的,無可非議。為什么“龜甲”也是值錢的貴重的東西?
明確:孔子所處時代還是巫術余風未消的時代,龜甲是占卜的重要工具,所以十分珍貴。歷史上的甲骨文很多刻在龜甲之上,是占卜內容的記錄。我們學過的《氓》中“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一句,“卜”就與龜甲有關。
4.翻譯
提示——
翻譯的方法:留、補、刪、換、調。
注意:翻譯要“字字落實”。
(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答案:A)
A.
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季路兩人謁見孔子,說道:“季氏準備對顓臾使用兵力�!�
B.
季氏將興兵攻伐顓臾。冉有、季路來見孔子說:“季氏將向顓臾用兵了�!�
C.
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季路來見孔子說:“季氏將要軍事行動對顓臾。
(2)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答案:C)
A.
本國以外的人還不歸服,就加強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們前來(歸順)。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下來。
B.
所以如有遠方的人不歸服,就加強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們前來(歸順)。已經來了,便設法安頓他們。
C.
所以本國以外的人不歸服,就加強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們前來(歸順)。已經使他們來了,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3)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答案:C)
A.
求呀!這怕是你的過失吧!……為何要伐它呢?
B.
冉求!這難道不該責備你嗎?……憑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C.
求!恐怕該責備你吧?……憑什么還要攻打它呢?
三、解題與背景介紹
1.學生齊讀課文
2.思考:
(1)孔子的第三次發怒緣何而起?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孔子、冉有、子路是何許人也?)
(2)背景介紹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求)、季路(子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時候,兩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四、整體感知
1.針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師生展開了討論,師生的態度各是什么?(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分析)
文中學生的話: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齊讀文中學生的話。)
由此得知,學生的態度:支持
贊同
文中老師的話:
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瓌t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谑拤χ畠纫�。
由此得知,老師的態度:批評
反對
(那么他們在表達各自的態度時,語氣是否有變化呢?下面我們來品味一下師生之間三問三答的語氣變化。)
五、課文分析
1.辨析師生雙方的語氣
(1)冉有(
)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A.悄悄地
B.含糊其辭地
C.恭敬地
用“含糊其辭地”“遮遮掩掩地”“輕描淡寫地”。因為他們不是直截了當地說“季氏將伐顓臾”,而是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故意把“伐”字輕描淡寫地說成“有事”,是想試探一下孔子。
如果前加“恭敬地”不妥,冉有等始終尊敬孔子,此時不必專門強調。而“悄悄地”則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辭地”則表現了冉有等贊成此事但又略覺不妥的矛盾心理。
(請一位學生讀一下含糊其辭的語氣。)
孔子(
)曰: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
A.義憤填膺地
B.義正辭嚴地
C.勃然大怒地
義憤填膺:義憤充滿胸膛。形容極其憤怒。
義正辭嚴:道理正當充足,措辭嚴正有力�?梢詫懽鳌傲x正詞嚴”。
用“義正辭嚴地”、“旗幟鮮明地”。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孔子是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鬃硬恢肛熤髦\季氏,而指責作為家臣的兩個學生,可見孔子對自己的學生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孔子擺出三點理,“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顓臾不可罰、不必罰、不當罰。既然是無可爭辯的事實,用“義正辭嚴地”好。用“旗幟鮮明地”也對,因為冉有、季路想試探一下孔子的口氣,而孔子則明確地表示反對。
但“勃然大怒地”、“義憤填膺地”既與“無乃爾是過與?”的語氣不合,又與孔子的性格有點不相符。
(2)冉有(
)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口是心非地
B.含糊其辭地 C. 遮遮掩掩地
冉有的“投石問路”遭到了老師的批評。他趕緊為自己辯解。
用“口是心非地”、“言不由衷地”。冉有、季路是參與了“將伐顓臾”事件的策謀,他們對季氏的這一主張,不僅沒有反對,而且是贊同的。如果他們表示強烈的反對,季氏也可能不會貿然作出伐顓臾的決定,他們是季氏的支持者;從后面冉有繼續為季氏辯護來看,他倆是認同了季氏伐顓臾的理由。他們缺乏孔子那樣的正義感。他們說“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實是口是心非,只不過是想逃避老師的責備而已。如果用“遮遮掩掩地”,效果差一點。
孔子( )曰:“求!周任有言曰……”
A.大義凜然地
B.語重心長地
C.循循善誘地
對冉有為自己推脫責任的做法,孔子會怎樣?
大義凜然:一身正氣,威嚴不可侵犯的樣子。
用“大義凜然地”、“不依不饒地”。對冉有為自己推脫責任的做法,孔子表現了強烈的不滿�?鬃又v究“溫良恭儉讓”,但涉及到原則的事情,他當仁不讓,決不姑息,語氣非常嚴厲。大義凜然,指出了季氏將伐顓臾,作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義正詞嚴”也對。
如果用“語重心長地”“循循善誘地”、“曉以大義地”,盡管可以表現孔子對他們的批評是以理服人(用引用和類比的方法),也體現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風范,但與孔子直呼“求”不相稱。
(3)冉有(
)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A.強詞奪理地
B.口是心非地
在孔子的步步緊逼之下,冉有終于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用“強詞奪理地”。侵略者把發動戰爭的責任推給受害的弱者,這是強盜邏輯,冉有居然還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詞,真是顛倒黑白。
“無中生有地”也可。顓臾的城墻堅固,應是出于自衛的需要;雖“近于費”也不會對季氏構成威脅,因為它只是一個附庸的小國,勢力強大的季氏說它“后必為子孫憂”,完全是在找借口。
“固執己見地”、“自欺欺人地”也可。經孔子的批評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識到自己有責任,但他們沒有識破季氏的陰謀;他們在師長面前是不敢強詞奪理的,他們也不是那種無中生有別有用心的人,他們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騙;當然,也說明他們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來看問題,沒有孔子那樣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們既然意識到自己的失職,說明他們也認識到伐顓臾是非正義的,他們還要固執強辯,那應是自欺欺人的狡辯。
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A.一針見血地
B勃然大怒地
用“一針見血地”、“針鋒相對地”�?鬃邮紫戎赋�,說“后必為子孫憂”的說法是在找借口,這種做法是令人深惡痛絕的,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們自欺欺人的陰謀;接著,孔子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再指責學生的失職;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陰謀,說明季氏認為顓臾“后必為子孫憂”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滅顓臾,擴大自己的地盤,削弱魯君的勢力。這一番話,孔子說得針鋒相對,一針見血。
2.孔子的辯難
針對冉有的三次陳述,孔子進行三次反駁。從孔子的說話的語氣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態度是從“不滿”到“生氣”到“怒不可遏”的。
第一次,擺事實,列出三點理由,“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顓臾的不可罰、不必罰、不當罰。從中看出孔子從“禮”的角度教育學生。
第二次,講道理。引用名言,運用類比,斥責學生的失職、不義。從中看出孔子是用“理”來教育學生。
第三次,講道理。首先從君子品質的角度,斥責冉有的為人。接著從治理國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內: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對外:修文德。最后,揭穿季氏的陰謀�!拔峥旨緦O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睆闹锌闯�,孔子用“德行”、“治國”的道理來教育學生。)
3.小結:孔子的政治主張
在這次對話中,孔子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均”、“和”、“安”“修文德”。
孔子一貫的政治思想就是禮治、仁政和教化。
“禮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會秩序;“仁政”是這一社會的精神氣質;“教化”是這一氣質得以形成的途徑,也是理想社會秩序得以實現的方式。
六、探討研讀(時間如果允許播放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和”片段,2分18秒)
思考:孔子對內的政治主張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對我們當今社會影響最大,請同學們從朋友和氣、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角度舉一些例子,并進一步思考“和”這一思想的現實意義。
老師小結:
《論語》有曰:“禮為用,和為貴�!敝袊酥v求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統一,修文德、教養百姓使其安居樂業,互助互愛,天下太平,人心安定,這樣就達到和諧的目的。所以用“和”的理念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正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點。今天,我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是與古代“和”的思想一脈相承的,是當代中國賦予“和”字以新時代的內涵,是對“和”的理解和傳承。
七、作業
做本課的古漢語知識歸納 (廣東華僑中學 賀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