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兩章導學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導學案
設計 龍的故鄉
(1課時)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把握相關文體知識。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理解“人和” 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學習重點】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學習難點】
1.熟讀精思,理解主旨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一) 孟子生平(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二) 孟子的思想
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統攝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傳仁政,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這充分體現了社會的民主和文明的正當的進步趨勢,反映了大多數人的愿望,順應了時代潮流,這就使他的學說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容易為多數人接受;而作為統治者,既然能夠“王天下”,那么,這種學說就正好可以用來作為自己統治社會的工具,所以,他們會極力推行孟子的學說。
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剛健的氣質,機智應變的能力,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為善辯。
(三)《孟子》的時代意義
社會的進步,常常需要從古代吸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孟子對于社會出路的探索,應該說在今天還有它的積極成分。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當時政治上諸侯紛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苯y治階級“庖有肥肉,廄有肥馬”,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廣大勞動人民對聯“民有饑色,野有餓莩”,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處士橫議”。孟子從儒家的“仁政”思想出發,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又要掃清阻礙推行這種主張的各種“邪說”。
(四)《孟子》
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
2.背景資料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都在設法保存自己,擴張勢力,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和縱橫家。面對諸侯之間的非正義戰爭,孟子懷著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推行仁政。但仁政理想未能實現。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齊宣王聘他為客卿。在稷下學宮,孟子吸收各家所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較全面、系統地闡 明了 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這既是孟子從事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是其思想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贊賞,但齊王欲以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孟離開齊國返歸故里。在家鄉興辦學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自主預習案】
【自主學習指導】
1.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夫 米粟 域民 寡助 畔
2.了解孟子及其《孟子》
文學常識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_____________》�!睹献印肥敲献蛹捌溟T人所做。_______家經典之一。孟子,名_ ,字__ ,__ 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_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__ 代表作品_________ 。
【課內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導入課題
“得人心者得天下”。解放戰爭時期,號稱八百萬大軍的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精良,且占據長江天險,而人民解放軍只憑“小米加步槍”,就把國民黨趕到了臺灣,這正印證了孟子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習這篇文章。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朗讀訓練(劃分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
天時: 地利: 人和 : 委:
郭: 環: 池: 是:
去: 域: 固 畔:
親戚;
(三)翻譯下列句子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四)【問題探究】
1.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中心論點)是什么?得出的結論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張?
2.為什么說本文的觀點(中心論點)是孟子"仁政"主張的具體表現?
3.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決定因素的是什么?
4.作者圍繞中心論點,分別從哪兩方面逐層論證?(用原文回答)
5.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得道?得道的結果怎樣?
【拓展檢測案】
1、討論:如果你是一位古代君主,你如何實行仁政?
2、讀了這篇文章,你學到了哪方面的知識?或者說,你得到什么啟示?
3、你能結合現實生活舉一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嗎?
4、你能再舉一個有關“天時、地利、人和”的例子嗎?
【參考答案】
(一)(二)(三)略
(四)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在天時、地理、人和這三個因素當中,孟子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贏得民心,贏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這個"道"就是他一貫主張的"仁政"。所以孟子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實際上就是在說他的"仁政"主張。
3.天時地利人和人和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拓展檢測案】
1.略
2.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運用排比這種修辭手法,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我懂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團結協作精神的可貴
3.(1)美國狂轟南聯盟、審判米洛舍維奇,攻打阿富汗,侵略伊拉克,支持以色列,軟禁阿拉法特,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極大憤慨,可以說失道寡助��!
(2)陳水扁一意孤行,妄想搞臺獨,遭到我們炎黃子孫的強烈譴責和反對,真是失道寡助!
4.(1)晁蓋、吳用奪取生辰綱,就是巧用天時、地利與人和。
(2)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將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獲取更好的成績。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導學案
興隆二中 九年級備課組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能力目標: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學習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學習難點】正確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時代意義。
【自主預習案】
自主學習指導:
1.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給加點的字注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行拂(�。�
法家拂士(�。� 百里奚(�。�
2.文學常識填空。
孟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將他和________并稱為________,人稱“________”,孟子主張施行“________”以統一天下�!睹献印肥恰八臅边@一,“四書”有《 》、《 》、《 》、《 》。
【課內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
設計(一)
設計(二)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解釋加點的字、詞
1.注明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衡于慮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2.重點字詞解釋
①管夷吾舉于士( ) ②拂亂其所為( �。�
③曾益其所不能( �。� ④人恒過( �。�
⑤舜發于畎畝之中( �。� ⑥空乏其身( �。�
⑦無敵國外患( �。� ⑧而后作( �。�
行拂亂其所為( �。� 法家拂士( �。� |
國恒亡( �。� 今亡亦死( �。� |
舜發于畎舞舞畝之中( �。� 無將降大任于是他( �。� 死于安樂( �。� |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 死即舉大名耳( �。� |
(二)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忠者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問題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認證的?
2.開頭列舉了六位圣賢的事例,思考: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4.作者認為要成就人才要經歷哪些磨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闡述的?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
【拓展檢測案】
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答下列問題:
1.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而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出人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看法(能舉例最好)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對我們現今還有什么啟示?
3.越王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的哪些說法?現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說法還有現實意義嗎?
【參考答案】
【問題探究】
1.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
2.都出身貧賤,歷經磨難,最終都有所作為 舉例論證
3.承上啟下
4.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
5.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事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打敗吳國
司馬遷宮刑著《史記》
【拓展檢測】
1.略
2.要有憂患意識,不能貪圖享受,不能沉溺于衣食的享受,要不斷拼搏進取
3.印證了“天將降……心志”“出則……恒亡”
當今世界,雖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但是萬事不能預料的,我們不能安于現狀,沉迷于安樂,我們要有危機意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設計 龍的故鄉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把握相關文體知識。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理解“人和” 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學習重點】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學習難點】
1.熟讀精思,理解主旨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一) 孟子生平(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統治者都把他作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時被稱為“亞圣”。
(二) 孟子的思想
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統攝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傳仁政,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這充分體現了社會的民主和文明的正當的進步趨勢,反映了大多數人的愿望,順應了時代潮流,這就使他的學說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容易為多數人接受;而作為統治者,既然能夠“王天下”,那么,這種學說就正好可以用來作為自己統治社會的工具,所以,他們會極力推行孟子的學說。
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剛健的氣質,機智應變的能力,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為善辯。
(三)《孟子》的時代意義
社會的進步,常常需要從古代吸收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孟子對于社會出路的探索,應該說在今天還有它的積極成分。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當時政治上諸侯紛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苯y治階級“庖有肥肉,廄有肥馬”,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廣大勞動人民對聯“民有饑色,野有餓莩”,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處士橫議”。孟子從儒家的“仁政”思想出發,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又要掃清阻礙推行這種主張的各種“邪說”。
(四)《孟子》
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作為一部語錄體著作,它記錄的是有關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論。到南宋時,朱熹把它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把讀經的傳統推向更加狹窄的胡同,成為后世(如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據。
2.背景資料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都在設法保存自己,擴張勢力,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和縱橫家。面對諸侯之間的非正義戰爭,孟子懷著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弟子,周游列國,推行仁政。但仁政理想未能實現。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齊宣王聘他為客卿。在稷下學宮,孟子吸收各家所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較全面、系統地闡 明了 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這既是孟子從事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是其思想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贊賞,但齊王欲以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孟離開齊國返歸故里。在家鄉興辦學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自主預習案】
【自主學習指導】
1.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夫 米粟 域民 寡助 畔
2.了解孟子及其《孟子》
文學常識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_____________》�!睹献印肥敲献蛹捌溟T人所做。_______家經典之一。孟子,名_ ,字__ ,__ 時鄒(現山東鄒縣東南)人。_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__ 代表作品_________ 。
【課內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導入課題
“得人心者得天下”。解放戰爭時期,號稱八百萬大軍的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精良,且占據長江天險,而人民解放軍只憑“小米加步槍”,就把國民黨趕到了臺灣,這正印證了孟子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習這篇文章。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朗讀訓練(劃分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
天時: 地利: 人和 : 委:
郭: 環: 池: 是:
去: 域: 固 畔:
親戚;
(三)翻譯下列句子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四)【問題探究】
1.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中心論點)是什么?得出的結論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張?
2.為什么說本文的觀點(中心論點)是孟子"仁政"主張的具體表現?
3.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決定因素的是什么?
4.作者圍繞中心論點,分別從哪兩方面逐層論證?(用原文回答)
5.孟子認為怎樣才能得道?得道的結果怎樣?
【拓展檢測案】
1、討論:如果你是一位古代君主,你如何實行仁政?
2、讀了這篇文章,你學到了哪方面的知識?或者說,你得到什么啟示?
3、你能結合現實生活舉一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嗎?
4、你能再舉一個有關“天時、地利、人和”的例子嗎?
【參考答案】
(一)(二)(三)略
(四)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在天時、地理、人和這三個因素當中,孟子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贏得民心,贏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這個"道"就是他一貫主張的"仁政"。所以孟子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實際上就是在說他的"仁政"主張。
3.天時地利人和人和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拓展檢測案】
1.略
2.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運用排比這種修辭手法,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我懂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團結協作精神的可貴
3.(1)美國狂轟南聯盟、審判米洛舍維奇,攻打阿富汗,侵略伊拉克,支持以色列,軟禁阿拉法特,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極大憤慨,可以說失道寡助��!
(2)陳水扁一意孤行,妄想搞臺獨,遭到我們炎黃子孫的強烈譴責和反對,真是失道寡助!
4.(1)晁蓋、吳用奪取生辰綱,就是巧用天時、地利與人和。
(2)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將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獲取更好的成績。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導學案
龍的故鄉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能力目標: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學習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學習難點】正確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時代意義。
【自主預習案】
自主學習指導:
1.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給加點的字注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行拂(�。�
法家拂士(�。� 百里奚(�。�
2.文學常識填空。
孟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將他和________并稱為________,人稱“________”,孟子主張施行“________”以統一天下�!睹献印肥恰八臅边@一,“四書”有《 》、《 》、《 》、《 》。
【課內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
設計(一)
設計(二)
二.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一)解釋加點的字、詞
1.注明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衡于慮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2.重點字詞解釋
①管夷吾舉于士( ) ②拂亂其所為( �。�
③曾益其所不能( �。� ④人恒過( �。�
⑤舜發于畎畝之中( �。� ⑥空乏其身( �。�
⑦無敵國外患( �。� ⑧而后作( �。�
行拂亂其所為( �。� 法家拂士( �。� |
國恒亡( �。� 今亡亦死( �。� |
舜發于畎舞舞畝之中( �。� 無將降大任于是他( �。� 死于安樂( �。� |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 死即舉大名耳( �。� |
(二)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忠者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問題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認證的?
2.開頭列舉了六位圣賢的事例,思考: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4.作者認為要成就人才要經歷哪些磨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闡述的?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
【拓展檢測案】
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解答下列問題:
1.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而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出人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看法(能舉例最好)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對我們現今還有什么啟示?
3.越王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的哪些說法?現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說法還有現實意義嗎?
【參考答案】
【問題探究】
1.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
2.都出身貧賤,歷經磨難,最終都有所作為 舉例論證
3.承上啟下
4.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
5.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事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打敗吳國
司馬遷宮刑著《史記》
【拓展檢測】
1.略
2.要有憂患意識,不能貪圖享受,不能沉溺于衣食的享受,要不斷拼搏進取
3.印證了“天將降……心志”“出則……恒亡”
當今世界,雖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但是萬事不能預料的,我們不能安于現狀,沉迷于安樂,我們要有危機意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