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問題探究
華語網 雪園
1、本文是怎樣把治學的道理寓于記游的過程中的?
這篇文章以記游為載體,因事說理,生發議論,闡釋學人治學的道理。
這從文章的組織結構上也可以看得出來,如文章開篇對華山、慧空禪院、仆碑的由來的考釋,即非一般的寫景文字,而具有學人的實證精神。
又如文中寫游華山后洞的經過,先寫后洞幽深、昏暗、寒氣襲人,次寫景色越進越奇,再寫游者越深越少,又寫“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來,作者遂與之俱出,最后寫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極盡游覽之樂。
記游部分依次寫來,盡陳所見,波瀾起伏,這自然是寫景的妙筆。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尋勝比喻學人治學,入之愈深,則所獲益精,只有不屈不撓地深入探索,才能獲得成功,達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觀止》的編者所說:“一路俱是記游,按之卻俱是論學。古人詣力到時,頭頭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后寫倒在路邊的碑,“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并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誤,與篇首相呼應,結構嚴絲合縫,脈絡清晰。
2、判斷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現的?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停頓;“也”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這樣的判斷句學生在初中時即學過一些,可以略作梳理。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個判斷句中包含了因果關系,“此”是主語,“所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原因”。
3、作者為什么要寫“仆道”石碑上文字“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作者寫“其文漫滅”的“仆碑”上“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說明今人稱褒禪山為“華山”是錯誤的。也為后文“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實根據。
4、作者是從幾個方面比較前洞和后洞的?這樣的比較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