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洞的位置、距離、環境的危險程度、游人的多寡幾個方面對前洞和后洞進行了比較;比較的目的之一是為自己游后洞的經歷作鋪墊,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后文的議論張本,使自己的觀點有根據:“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作者出洞時,說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
作者聽信別人懈怠之話,“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本來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氣,火把還可以照明,卻失去了觀賞洞中更深處“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機會,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強烈了,為后文關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作用的論述作了事實準備。
6、作者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書”有什么關系?
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進行議論,而是想議論人們對所有“不存”的“古書”上知識的誤傳而帶來的危害,從而得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結論,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過渡到“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薄捌捅焙汀肮艜笔翘厥夂鸵话愕年P系,是點和面的關系,是“斑”和“豹”的關系。
7、作者最后交待同游人的姓名籍貫,是不是贅語呢?
有兩個好處。一是與前文記游中的“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的內容相呼應;二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和理論上的說服力。
如對本課中問題有疑問或進一步探導,請聯系華語網在線客服。華語網每晚8-9點有專職教師進行在線服務,回答會員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