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詞以__________為線索,寫出了__________三個時期的不同感受。(2分)
(3)作者借“聽雨”的意象,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試作具體分析。(4分)
答案:(1)小令 中調 長調 小令 (2)“聽雨” 少年、中年和老年 (3)借“聽雨”的意象,描繪出三幅象征性畫面,形象地概括了從少年到老年的巨大變化,折射出時代的風聲雨聲。
13.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兩小題。)(5分)
(1)__________,鏡中衰鬢已先斑。__________,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書憤》)
(2)長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 (屈原《離騷》)
(3)__________而荒于嬉,__________而毀于隨。 (韓愈《進學解》)
答案:(1)塞上長城空自許 出師一表真名世 (2)哀民生之多艱 (3)業精于勤 行成于思
五、(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送葬的警示
劉醒龍
在我來到勝利鎮約一個月的一天中午,我剛上床準備稍事休息,窗外遙遙地傳來了一陣鞭炮聲,隨后又傳來了一陣陣的號樂聲。開始,我還以為是誰家的新郎娶新娘,待推開窗戶看后,才知是一隊送葬的人群。
正在看時,隊伍中不知是誰吆喝一聲,那八個抬著黑漆棺材的男人,齊刷刷地跑將起來,道路起伏不平,那黑棺材竟像一艘艦艇一樣在海濤中豪邁挺進,腳下踏起的塵土亦如那蒙蒙的水煙。
在那一刻里,我的靈魂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直到他們跑過小鎮,消失在鎮子外面的原野上,我仍于窗邊作久久的佇立。
在那一刻,我實在不明白這究竟是不是一個生命的葬禮,在我看來它儼然是一種展示生命的慶典。舊的生命在新的生命的肩上不正是繼續在作一種強大的延長嗎?
然而,畢竟有一個生命無可挽回地失去了,對于某個個體來說,這是一萬種悲劇中最悲的一種。
因為,世界上唯有生命不可替代,不可作偽,不可被人擺布。
那天黃昏,我一個人爬上鎮子后面的小山,山上有一紀念碑,那是為悼念在本世紀上半葉那場改變了中華民族命運的血與肉的洗禮中,鎮上死去的那些人而樹立的。在我繞著紀念碑穿行在沒膝深的荒草中時,我不能不又一次想到死亡。
不管我們想還是不想,死亡每時每刻都在身邊窺視著那種有機可乘的破綻,隨時都有可能突襲我們。令人想不通的是,如今的人特別是那些養尊處優的年輕人,竟如此地不將生命當作一回事,且不說動不動用刀砍殺別人,就連對自己也那般的刻薄,甚至僅因大腿不好看不能穿超短裙就可以去尋短見,仿佛真的如此便能再活第二回。
我至今只目睹過爺爺的死亡,那是一個深秋,爺爺已有半個月不能進食了,那晚,一家人都聚在爺爺的床前,此時的爺爺,除眼皮能眨,其余一切都已先行死去了,父親替爺爺穿上壽衣、壽鞋,然后坐在床邊作父子倆最后的相望。就在這時,爺爺嘴唇忽然動了一下,像是要說什么,猜測了一陣,父親拿起壽帽問爺爺是不是要將它戴上,爺爺的眼皮眨了一下,下巴也像點了一下。父親給爺爺戴上壽帽后,爺爺便永遠地將眼皮閉上,可臉上分明是一派無奈的神情。只是心知死亡的不可挽回,才只好隨它去了。
我想起爺爺的死,那時我已過了而立之年,可那一刻里,我才發覺自己并沒有完全成熟起來,我像小孩一樣,害怕去碰一下爺爺那正在發僵的軀體,甚至害怕去停放爺爺的屋子,害怕送爺爺去火化!我不明白,生命你為何這么脆弱,為何只有這僅有的一次呢?
在荒坡上徘徊時,四周安靜極了,只有山風偶爾來作一回短短的光顧,我佇望著那條剛有送葬隊伍跑過的小街,心里突然明白,為何那些送葬的人群要如此張揚。它實在是要告訴眾人,一個生命消失了,哪怕它活得再長,也還是要死的,那么趁著還活著,我們要萬般珍惜。所以,送葬只是一種形式,它的真正意義是在警示我們: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只要沒有死亡,活著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只是怎么個活法。有的人用智慧和思想,有的人用靈魂和血肉。這一點于作家也不例外,而我由于智慧的匱乏、思想的淺薄,便只能選擇用靈魂和血肉來寫文章了!唯有此,我流浪的精神與情感,才能找到筆尖那么大小的家園!
14.文章開頭寫到作者聽到送葬的鞭炮聲和號樂聲,還以為是“誰家的新郎娶新娘”。
請找出后文與之相呼應的對這次葬禮議論的一句來。(5分)
答案:“我實在不明白這究竟是不是一個生命的葬禮,在我看來它儼然是一種展示生命的慶典�!�
15.結合作者在文中舉到的例子,說說在作者看來,我們應該選擇怎樣活著,不應該怎樣活著。(5分)
答案:人活著應當珍惜生命像革命先烈那樣為改變中華民族命運而奮斗,“用智慧和思想”,“用靈魂和血肉”為人類作出貢獻;而不應當“動不動用刀砍殺別人”,“因大腿不好看不能穿超短裙”就去尋短見,不把生命當作一回事。
16.為什么說“送葬只是一種形式”?它給我們的警示到底是什么?請簡要概括說明。(6分)
答案:因為送葬只是人們對死亡認識的一種外在表現。它警示我們:死亡是自然規律,每個人都不能逃避,關鍵是怎樣活著。人活著應當有意義,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17.下列對本文賞析不準確的兩項是(6分)( )
A.本文以“送葬的警示”為題,揭示出文章的切入點與其主旨之間的關系,使人對它的寫作方法一目了然。
B.作者在開頭寫了一個偶然看到的送葬場景,并對它進行了比較細致的描寫,為下文的議論作了鋪墊,并由此引起一系列聯想。
C.在本文中作者采用了正反對比的方法,感情傾向十分明顯,表現出作者對崇高生命的敬意和對現實的憂慮。
D.作者在文中詳盡地敘述了爺爺的死,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此的無限哀傷,以此說明送葬對人們的警示。
E.文章在最后點明了主旨:人應當活得有意義,由于智慧的匱乏和思想的淺薄,我應能找到筆尖那么大小的精神家園。
解析:D項“為了表達自己對此的無限哀傷”分析錯誤;E項“由于智慧的匱乏和思想的淺薄,我應能找到筆尖那么大小的精神家園”曲解了原文。
答案:DE
六、(15分,每小題5分)
18.根據圖表,續寫下面的句子。要求能與上文銜接,表達簡明。
(1)從上表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時間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個對比說明,要增強記憶,減少遺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材料的記住、掌握的百分比要大得多。(2)必須加深對記憶材料的理解。
19.根據要求,發揮想象,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擬寫三條標語。語言要親切、友善、生動活潑、富有文采。
(1)(從運動員角度)展現各國運動員的精神風貌。
(2)(從觀眾角度)表現觀眾對運動員的熱情期待。
(3)(從歷史的角度)表現這次體育盛會的意義。
答案:(1)我們微笑著走進這片多情的土地(或:信心百倍 精神抖擻 奧運賽場勇爭第一) (2)北京擁抱你(或:古老的民族永遠為你喝彩;熱情的北京企盼你閃亮出場) (3)北京因你而自豪 你使北京更驕傲(或:傳承奧運文明 歷史永遠銘記;綠色文明因你而流光溢彩 科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