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課文評點
那天早晨上學,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韓麥爾先生罵我,況且他說過要問我們分詞,可是我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我想就別上學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我”是小說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小說是用第一人稱“我”寫的,用第一人稱寫小說能給讀者親切和真實的感受�!拔摇钡囊娐劯惺苁潜疚牡木€索。]
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像,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是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小說是1873年寫的,普法戰爭發生在1871年,中間相隔兩年,所以說“最近兩年來”,稱“壞消息”是小弗郎士對普魯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識�!坝殖隽耸裁词吕�!”引起懸念,埋下伏筆。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會現像是《最后一課》的背景。這里點到了,后面還有,如“布告牌……”等。]
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來得及趕到學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開玩笑,就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韓麥爾先生的小院子里。
[“我”貪玩,但能管住自己,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點,是他思想轉變的條件。小弗郎士誤認為華希特的話是嘲笑,這也是伏筆。以上是“我”在上學路上的見聞感受,和尋常日子相比,顯得有些異常。]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總”字表示喧鬧的一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