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課文分析與點評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語言品味:引用、對比。突出他對“說”與“做”的態度和原則。同時這也是“說”,那么他會怎樣“做”呢?引起下文。]
[引用聞一多的話點題,引領全篇,為下文作鋪墊。]
[文章第一部分,總起。]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比喻。生動具體地體現聞一多對學術鉆研的務實精神。對偶的修辭和動詞的運用更加形象地表現聞一多的鉆研精神。]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畫線句點明聞一多刻苦鉆研精神的深層動力�!澳坎桓Q園……瀝盡心血”寫聞一多“做”的具體情形。]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用杜甫的軼事描述聞一多的鉆研狀態。]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寫聞一多搞學術研究刻苦鉆研的具體情形。照應文章開頭。]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事實勝于雄辯。]
[用聞一多的學術研究成果說明他的“做”不是空話。]
他并沒直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畫線句承上啟下。]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