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說課稿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
第三單元是名人單元,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古今優秀人物的崇高品格、奉獻精神、良好的習慣和治學方法,學習寫人的方法,品味不同文章的語言風格,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和學習目標。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寫的是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先生,選取了他的六件事,從學者和革命家兩方面來寫,詳略得當,脈絡清晰,語言充滿詩意,熱情的歌頌了聞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這是本課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目標的確立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來考慮,使學生在這三方面都有所得。根據這一要求我確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如下三點:
教學目標:
Ⅰ.引導學生了解并學習聞一多先生孜孜鉆探寶藏的治學精神和嫉惡如仇、為祖國安危而英勇獻身的凜然正氣與高尚情操。
Ⅱ.理清課文思路,學習通過記述人物言行片段、從不同角度運用對比表現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
Ⅱ.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理解語言的詩意和激情,體會記述中有論證的特色。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二點:理清課文思路,學習通過記述人物言行片段、從不同角度運用對比表現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三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理解語言的詩意和飽含的激情,體會記述中有論證的特色。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梢蚩闯鋈握n教師要做好預習、課堂和課后的引導很重要,所以,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運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朗讀、拓展延伸等學習方法,同時做好示范朗讀。
我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做好預習、課堂上獨立思考,將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貫徹到位;學生已經是在七年級學習了一個多學期,敘述類的的文章已經接很多,已經有一定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所以,引導學生獨立自主的完成教學目標第二點很重要,進而為學習寫人做準備,而且多數學生能完成這目標。
合作探究是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個人認為,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合作探究將事半功倍,因此合作探究部分,我采取的是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再分小組討論總結。
朗讀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學習方法,除了引導學生齊讀、分組讀、自由度整篇課文外,我還引導學生開展品味閱讀,仔細體會本文詩一般的語言美。這一點學生的困難較大,需要老師先做示范,進而引導學生參與。
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對學習作適當的拓展延伸。
說課時安排:兩課時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采取互動的方式導入新課,第一時間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某人被說成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個人可能具有的缺點是什么?(學生回答)說話或者計劃很多,做的實際行動很少。那么如何正確處理說和做的關系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十二課《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看一看聞一多先生怎樣正確處理說和做的關系。
二、學習目標展示,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強調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自主學習展示,檢查預習,強調應掌握的知識點
1.作者
臧克家,詩人。山東諸城人。1932年開始發表新詩,以一篇《老馬》成名。1933年9月,詩人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烙印》。
2.聞一多
聞一多,本名家驊,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閃爍著反帝愛國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
3.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學生的字音掌握情況,讀錯的字音要提醒學生改正;齊讀結束后,學生展示自己課下解決的疑難詞句,同時,仍沒有解決的,學生和老師共同解決。
四、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齊讀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能結合課文來說最好(引導學生讀書,學生自由談)。
五、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提出五個相對簡單又能整體概括課文內容的問題,學生自由閱讀課文,獨立完成這些問題。這是自主學習學習方法的體現。
1.聞一多先生是如何處理說和做作的關系的?(原文回答)
2.文章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
3.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4.據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5.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參考答案:
1.“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薄白隽瞬徽f�!�
“人家說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薄啊f’了就‘做’�!�
2.文章是從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兩方面論述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
3.把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看,聞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是卓越的學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文章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特點。第二部分記述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方面“說”了就“做”的特點。
5.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用了七、八、九三個段過渡。第七段承接上文進行小結,第八、九段開啟下文。用這些高度概括的話過渡,它的好處在:連綴緊密,脈絡清楚,過渡自然。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作為革命家方面的情況用極其簡明的語言并列地提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六、本節課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的作者介紹、聞一多簡介、疑難詞句,并且整體感知了課文,課下同學們要及時掌握本課的文學常識。
七、作業布置:
掌握本課文學常識和生字生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學生對作者簡介、聞一多簡介和生字生詞的掌握情況。
二、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提出四個問題,學生先獨立思考、記錄問題的簡略答案,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完善答案,代表發言。這是落實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主要寫了哪些事跡?這些事跡表明聞一多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參考答案:
事跡: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
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聞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于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
2.作者寫“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主要寫了哪些事跡?這些事跡表明聞一多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參考答案:
事跡: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這三件事
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后期則投身于民主運動,敢于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
3.聞一多先生在這前后兩個時期的思想品格的特點上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參考答案:
聞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一名偉大的愛國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卻是始終如一的。
4.從前三題,我們在寫作時有哪些可以借鑒?
參考答案:
記述人物言行片段、從不同角度運用對比表現人物思想精神;寫人要選取典型事例,而且要注意詳略得當;文章要寫出變化,“文似看山不喜平”。
三、品讀課文,把握課文的語言特點:
這篇文章雖是以記敘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語言含有詩意,字詞凝練,句式整齊,音調鏗鏘,感情濃烈,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討論,認真理解、仔細領會。
給學生提出問題:
你認為本文語言有什么特色?選幾句或幾段讀一讀,說說好在什么地方?
這個問題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需要老師做示范。
教師做示范:
“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
參考答案:
就感情而言,要讀出對聞一多先生的贊美之情。
就生動形象而言:“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一句,本來是敘述語言,無非是講聞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詞,而精心地選用了“鉆探”,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義也更豐富了。并且句式也變成“向……鉆探”,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給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且是熱情的稱贊了。
四、拓展延伸:
請說說我們今天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
學生自由談,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這一課的收獲。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做人和寫作技巧方面古為今用。
做人方面:刻苦學習;無私無畏;熱愛祖國;言行一致;做一個生動的人,大寫的人。
寫作方面:文章脈絡要清晰;注意過渡銜接;寫人要選取典型事例,而且要注意詳略得當;文章要寫出起伏變化,“文似看山不喜平”;敘述中穿插形象的描寫;數句議論,畫龍點睛;
五、課文小結:
本文以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總領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紹了聞先生寫作《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三本書的情況,刻畫了聞一多先生前期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數十年如一日的敬業精神,著力表現聞一多先生“做了再說,做了不說”的精神,體現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思想品格的特點;后半部分寫聞一多先生“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選取起草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參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為例證,表現了聞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互為補充,使聞一多先生的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躍然紙上。我們要學習聞一多先生身上至今仍熠熠生輝的高尚人格。
六、作業布置:
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寫到作業本上。
七、教學反思:
在第一課時設計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學生讀,知道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知道聞一多先生是怎樣一個人,因為在第一課時如果學生真正讀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來,對聞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為課時就可以在品讀語言過程中來深入挖掘聞先生這種說和做,雖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為追求民主,為救國救民。這樣,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導學生對聞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側重點放在學生在當今社會如何把聞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課時。這也是教學中受教案和教學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