⑪科學家發現,不僅彈跳、跑步會對人的大腦產生影響,即便是散步也會阻止大腦核心區變小。
⑫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每周3次充滿活力的散步可以促使記憶中心“海馬體”變大。研究人員要求120名55歲至80歲的男性和女性實驗對象每周進行3次、每次40分鐘的散步。實驗開始一年后對實驗對象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顯示,包括海馬體在內的大腦核心區都比未運動前變大了,最多的竟然增長了2%。這一增長相當于大腦年輕了2歲。而對照組的實驗對象在這一年里,只是按照研究人員的要求,日常做了一些簡單的肢體伸展運動,但一年后,他們的同一大腦區域不但沒有變大,反倒是萎縮了約1.5%。
⑬一般來說,大腦會隨年齡增加而萎縮。但這一實驗結果表明,人進入老年階段,盡管會出現大腦萎縮和認知能力下降,但這種情況并不像我們此前認為的那樣不可逆轉。任何年齡段的人,也包括老年人,都可以通過散步的形式,來保護和提高大腦的認知能力。
⑭科學家指出,全面研究腳的活動對大腦的影響,不但可以找到預防相關腦疾病的方法,還可以篩選出促進大腦健康、提高智力水平的實用方法。
(選自《新閱讀時代》,有改動)
20.根據文章第⑪—⑬段內容,在畫線空白處補充小標題。(2分)
21.文章開頭描寫人們在公園里快步走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22.第⑫段畫線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包括海馬體在內的大腦核心區都比未運動前變大了,最多的竟然增長了2%。這一增長相當于大腦年輕了2歲。
23.對選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服用藥物治療小兒多動癥并不十分有效,因此科學家想嘗試運動療法的效果。
B.跑步運動可以對精神疾病的治愈產生積極影響,用這種方法治療所有兒童多動癥效果非常明顯。
C.普通女性與普通男性在頭腦計算和反應速度方面差別不大。
D.運動員們能夠更快注意到事物,并能察覺出細微的變化。
24.第⑨段中加點詞“緩解”可不可以換成“解除”?為什么?(3分)
因此能夠有效緩解兒童多動癥的癥狀。
(三)閱讀下面選文,完成25—29題。(14分)
曬曬魚網又何妨
①中國有許多內涵豐富,設喻生動,寓含著深刻哲理的俗諺成語,讀后令人深思;但也有一些褒貶偏激,揚抑失當的,今天應重新作辯證的分析。
②就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吧。它與“一曝十寒”同義,都是用來貶損那些工作與學習時常中斷,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無成者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所言極是。但反過來想想,天天打魚,從不曬網,又當如何呢?且不說人的體力能否堅持下去,就是網,也會因長期浸泡得不到晾曬而霉爛。沒有網,又怎么能打魚?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既能調節人的體力,又能延長網的壽命,有利更長期、更大量地打到魚,這豈不是一種科學的生產方法?
③既然人們常用諺語來比喻學習和工作上的情況,那不妨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學習與工作是否需要“曬網”。我們知道,金屬機件長時間、超負荷地運轉,就會因“疲勞”而斷裂,更何況有血有肉的人呢?生理學告訴我們,當人的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過于疲勞時,若不適當休息,就不能恢復功能、提高效率。學習與工作老是處于緊張、疲勞狀態,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取得最佳效果�?梢�,學習、工作不能排斥休息。曬網,就是為了保護魚網,以利于多打魚;休息、娛樂,是為了調節大腦和身體,以利于更好地學習、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古今中外,許多在事業上有偉大建樹的人其實也并不總是夜以繼日地工作,適當的休息、娛樂正是他們更有成效地工作的開端,只不過他們“曬網”的方式各有特點罷了。大文豪魯迅習慣于夜深人靜之時秉燭而書,但他下午是必須睡覺以消除疲勞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常常在較長時間的寫作之余,寫幾首小詩自娛,或演算幾道數學題調節頭腦;東晉文學家嵇康讀書之余愛鼓琴;不少當代科學家都喜歡在余暇時間養養花。至于革命領袖們喜歡釣魚,愛好橋牌,擅長彈琴……我們聽到的還少嗎?
⑤古人說得好:“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學習、工作與休息,也是一張一弛。“弛”是為了“張”,沒有“弛”,又何來“張”?為了更有效地學習、工作,必要的休息又何妨呢?
(選自《換個角度看世界》,有改動)
25.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2分)
26.第②段加點詞“這個意義”指的是什么?(3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所言極是。
27.第③段中加點的詞,“曬網”比喻的是 ① ;“魚網”比喻的是 ② ;“打魚”比喻的是 ③ 。(3分)
28.第④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9.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文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認識。(3分)
四、寫作(滿分60分)
30.從下面兩題中任選其一作文。
⑴ 自然界的沼澤很泥濘,但其中小小的水洼,卻會映著天上的星,閃閃爍爍,明亮美麗;人生中的困難、挫折就像沼澤困擾著我們,但人生的沼澤也會映著星。這星是希望之星、喜悅之星,體現了人性之美、人生之悟。你的心中是否也有這樣的星呢?
請以“我心中的星”為標題,寫一篇文章。
⑵ 一個古董愛好者請專家為一個明代花瓶做鑒定。專家經過一番鑒定,認定花瓶價值不菲。古董愛好者驚呼:“一個看似普通的花瓶,其價值竟如此之高。”專家說:“明代幾乎每家都有這樣一個花瓶。”愛好者嘖嘖贊嘆說:“在明代,家家都如此富有!”專家搖搖頭說:“那是它現在的價值,而不是它當時的價值。因為經過時間的磨礪,普通的花瓶才會成為價值不菲的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