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黑龍江省龍東地區2023年初中畢業學業統一考試 語文試題
考生注意:
1.考試時間120分鐘
2.全卷共四道大題,總分120分
一、知識積累及運用(第1~5題,共24分)
1.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題。(6分)
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在廣袤農村田間地頭,在重大工程施工現場,在高新企業生產一線,在科研院所實驗室里,廣大勞動者大力宏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堅守崗位,無私奉獻,日夜奮戰。其中有眾多年輕的身影,他們用汗水澆灌夢想、用時間摩礪本領,把大有可為的事業變成大有作為的成就,譜寫出一曲曲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
(1)請將下面句子用楷書準確、規范地抄寫在田字格內。(2分)
無私奉獻,日夜奮戰。
華語網說明:網頁文檔僅供預覽,請點此下載Doc精校文檔及答案。(下載頁還有近五年龍東中考語文卷)
(2)給加點字注音。(2分)
廣袤__________ 澆灌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兩個錯別字并加以改正。(2分)
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 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有教養的人待人處事絕不會自吹自擂。(利哈喬夫《論教養》)
B.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著這個世界,就像許多饑餓的嘴巴一樣;門口連一個乞丐也沒有。(契訶夫《變色龍》)
C.那一刻四周杳無音信,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楊利偉《太空一日游》)
D.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丁肇中《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下列語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分)
A.對于云旅游這種新興的旅游方式,約有71%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其存在過度美化之嫌。
B.通過開展讀經典美文、學傳統禮儀等活動,讓我們從中深切領悟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C.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D.廣大青少年崇德向善,不僅關乎其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遠,更關乎整個社會能否風清氣正、和諧友愛。
4.古詩文默寫。(10分)
(1)夕陽西下,____________。(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2)_______________,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王維在《使至塞上》中以傳神的筆墨描繪了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奇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其五)》中形象地表達了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表現崇高的獻身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抒寫遠大的政治抱負而被后人傳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總是寄托了人們無限的遐想和情思,請寫出古詩中含有“月”的連續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走近名著。(4分)
(1)下列名著與作者對應有誤的一項是( )(2分)
(2)《簡·愛》是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以第一人稱口吻創作的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說的主人公簡·愛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2分)
二、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第6~9題,共10分)
……
【古詩賞析】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0.詞中“親射虎”“遣馮唐”“射天狼”都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結尾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2分)
【古文閱讀】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