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3分)
(1)盡() (2)歲() (3)嘗()
10.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期年之后,墨氣尚浮。
(2)若是其神也!
11.本文借龍仲房學畫梅花的故事論學,啟示后人。請你把得到的啟示概括為一句話,贈送給求學道路上的同學以共勉。(3分)
(三)默寫(6分)
12.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王安石《登飛來峰》中蘊含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開篇就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
三、現代文閱讀( 3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15 題。(9分)
談交友(節選)
朱光潛
誰都知道,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樂事。人是社會的動物,生來就有同情心,生來也就需要同情心。讀一篇好詩文,看一片好風景,沒有一個人在身旁可以告訴他說:“這真好呀!”心里就覺得美中有不足。遇到一件大喜事,沒有人和你同喜,你的歡喜就要減少七八分;遇到一件大災難,沒有人和你同悲,你的悲痛就增加七八分。
古人說:“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久聞之后,香可以變成尋常,臭也可以變成尋常,而習安之,就不覺其為香為臭。一個人應該謹慎擇友,道理就在此。人是善于模仿的,模仿品的好壞,全看模型的好壞,有如素絲,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告訴我誰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種人。”這句西諺確實是經驗之談。
古人嘗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譬喻朋友的交互影響。這譬喻實在是很恰當。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種器具來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圓融光潤,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難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見、驕矜、暴躁、愚昧、頑惡之類,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凈盡,達到玉潤珠圓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與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響也就愈大。
這影響在學問思想方面最容易見出。一個人多和異己的朋友討論,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學說不圓滿處,對方的學說有可取處,逼得不得不作進一層的思考,這樣地對于學問才能逐漸鞭辟入里。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養。一個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來的滋養也就愈豐富�?鬃诱撘嬗�,所以特重直諒多聞。一個不能有諍友的人永遠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學問上都不會有很大的成就。
你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得到怎樣的朋友。人類心靈嘗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與”如何。“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愛你敬你,就顯得你自己有損缺。你不必責人,先須反求諸己。不但在情感方面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友必同心,所謂“心”是指性靈[注]同在一個水準上。如果你我在性靈上有高低,我高就須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樣水準;你高也是如此,否則友誼就難成立。朋友往往是測量自己的一種最精確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個好朋友,就絕不能希望得到一個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須先是一個好人。
[注]性靈: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
13.下列對本文觀點與材料間的聯系,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在談到“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樂事”時,舉了“共讀共看”和“同喜同悲”兩個正面事例。
B.作者在談到“一個人應該謹慎擇友”時,引用古人的話和西諺作為道理論據。
C.作者在談到“朋友會交互影響”時,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個譬喻形象闡釋。
D.作者在談到“你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得到怎樣的朋友”時,從情感和性格兩個方面闡釋。
14.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本文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后來在西南聯大我們又是同學;以后他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期間我們曾住同屋。50年的友誼,親如兄弟。(楊振寧《鄧稼先》)
B.向朋友傾訴衷腸可以產生兩種效果:它可以使歡樂加倍,又可以使憂愁減半。(培根《談友誼》)
C.無須背誦數以百計的格言信條,只須記住一條: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利哈喬夫《論教養》)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15.讀了本文你對交友的原則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針對某同學“只要有共同的喜好就可以成為朋友”的片面觀點,請你結合本文內容,寫一段文字予以反駁。(3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題。(6分)
材料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相繼印發,健康科普等行業科普工作機制日趨完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等品牌活動定期開展,形成了科普工作創新升級的生動局面。
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的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為社會公眾送上豐富多彩的科普大餐,如近距離觀看月壤、嫦娥五號返回器實物,體驗火箭發射、月地駕駛和空間站生活,了解數字技術如何為兵馬俑做“體檢”等。
此次全國科普日活動主場設在北京首鋼園。為引導和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主場活動還專門打造了“科學教育做加法”板塊,為青少年、科技教師搭建科學教育實踐交流的平臺。
(摘編自2023年5月29日《人民日報》、2023年9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材料二:
2/5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