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怎樣運用對比手法
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队械娜恕窞榧o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單純以表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中,闡發了某種人生哲理。對比是這首詩歌的主要寫法。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斗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對比的寫法來贊頌他,非常符合斗爭現實,同時也有較強的生活真實。
全詩共七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加突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詩作側重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而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第1詩節寫了兩種生死觀,是全詩的總綱,其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的含義各不一樣。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死生乃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坝械娜嘶钪呀浰懒恕�,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而“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遠流芳人間。
第2-4節之間是并列關系,比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各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①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②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百世”;③殘害人民,養肥自己。詩句生動再現了某些人的丑惡嘴臉,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這種人險惡而可笑的用心,極具諷刺意味。各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①“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②“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③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在噪與靜的對比中,人物的精神躍然紙上。
第5-7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是從人民群眾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進行對比的。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①“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②“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③“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①“永遠記住他”;②“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③“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昂笕潯痹姾〞沉芾�,在對比中體現人民的愛憎,這也是對人生價值最客觀的評價,閱讀這些詩句無異于一次靈魂的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