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京”,即到京城去,這里“朝京”二字詞人和當時一般人民對京都的仰慕之情。下邊“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鳖^三字,疊上句。風依舊是昔日的風,雪依舊是昔日的雪,江山并無太多的改變。這是在為下句鋪奠,可是現在的上元節,“朝京人絕”,無法再回到昔日的繁華景象。然而在昔日的繁盛,詞人依舊記憶猶新,無法忘懷;因而詞人未加實筆鋪敘,只是以“如舊”二字一點。但于眼前這幅風雪載道、路途人絕的畫面中,已令人凄然地想到往昔的繁盛已不復再現了。上片從今日的實寫中,反襯出昔日的繁盛景象,實際上是將臨安上元節昔盛今衰作了對比,反映出政治形勢的重大變化:宋朝滅亡,胡元據鼎。在慘淡的詞意中,詞人的眷念故國的濃烈感情噴涌而出。
上片寫上元朝京,下邊轉到了自己和友人鄧剡。
“百年短短興亡別”,感慨自己在短短的一生中經歷了國家興亡兩個時期,現在處于元人的統治之下,悠悠歲月,不亡待盡,令人欣慰的是“與君猶對當時月”,自己和友人都是宋朝的遺民,仍然對著昔日的月亮。這一句里作者聊以自慰的意思。下邊轉折:“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薄爱敃r月”疊上句,點往昔的崢嶸歲月和少年意氣,為下兩句作鋪寫,月色依然如舊照射人間,而人間卻惟見紅淚白而已。燭淚,象征著遺民泣血;梅,烈士暮年。紅白相映,意境凄涼。下片通過宋朝興亡兩個時期情懷、容顏的暗暗對比,顯現出一位孤臣義士的孤苦形象。
作者在這首詞中用了古今對比手法,但側重寫今,反映了宋亡以后的變化,表達詞人凄婉哀苦之心情,是一首凄苦的小令。讀者不僅在詞中領略到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而且還可感覺到他忠于故國的深沉情感。
劉辰翁
遠遠游蜂不記家,數行新柳自啼鴉,尋思舊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畫卷,燕歸無語傍人斜,晚風吹落小瓶花。
劉辰翁詞作鑒賞
這首詞從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獨立的,好似并不相關,但邏輯緊密,情理之中已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日鄉思圖,令人回味無窮。
開頭“遠遠游蜂不記家,數行新柳自啼鴉�!倍浼茨繉懢埃悍�、柳、鴉。蜂為“游蜂”,越飛越遠,不知回巢�!安挥浖�,已表明詞人”記家“的內心情結,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寫思鄉情懷。柳為”新柳“,鴉為”啼鴉“,這是春天景物,柳、鴉是我國古代詩文中表示離愁鄉思的傳統意象。如”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乖陈晱�,游子淚沾裳�!埃涸凼捓[《折楊柳》)上句寫”游蜂“,言”不記家“,已表現詞人心曲;下句寫”柳“”鴉“,卻是暗示衷腸。于是才有后面的”尋思舊事即天涯“�!奔础�,是”便是“的意思,蓋”事“已”舊“矣,一”尋思“,便”天涯“之隔。劉辰翁另有《山花子。春暮》詞說:”東風解手即天涯,曲曲青山不可遮“,也是說春風中一分手,便是天涯相隔,即使所距咫尺之隔,也不相見,寫空間距離如此,寫時間距離也是如此。
過片承上往往不堪回憶之意,轉入抒情�!八稹本錇榈咕矸��!坝星椤�,即指上句“尋思舊事”而言。所以知“尋思舊事”是午睡初醒時的心理活動。為此睡起后心情厭煩,無心賞畫,于是卷起了畫,而“情”也連同畫一齊被卷起來了。這里的“和”字有“連同”之意�!扒楹彤嬀怼�,“卷”字兼管“情”與“畫”�!扒椤币卜Q“卷”,是情不得舒展之意。蕉心可卷,詩詞中常用蕉心喻指人的情感,故情也是可卷的�!拔仪樗飘�,可以卷也�!辈缓苁歉挥星橹�。
“燕歸無語傍人斜”在句型上是與“睡起有情和畫卷”構成對仗,上句人事,下句景物,以景物反映人的心態;但從寫景來說,又與“晚風”句并列對稱。
這兩個寫景句子的重點都在“無語”,其手法都是用動態突出靜態。燕子歸來,依傍著人飛翔,似乎有情但卻又默默無語;晚風習習,瓶花凋落,也好象默默無言。劉辰翁另有《占絳唇。瓶梅》詞,說瓶梅“春堪戀,自羞片片,更逐東風轉”,也寫瓶花在晚春中被風吹落,不由自主,象征著美人飄泊不定的不幸命運。本篇則主要寫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長駐。更增添鄉思的無比惆悵之情。
詩詞中常用“無言”,實際是以無言襯托內心深處的感情波瀾。如“天言勻睡臉”(溫庭筠《菩薩蠻》),寫傷春女子的冷落寂寞情愫:“無言誰會憑欄意”,(柳永《鳳棲梧》)寫倚樓懷遠的離人的復雜心緒。劉辰翁此詞則借景物(燕子、落花)來寫詞人“無言”,手法獨特,抒情的效果卻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本篇以首尾四句寫景,中間兩句寫人。所寫的是思鄉之情,又不全是鄉思,全詞的基調淡雅,別有情致。
劉辰翁
此處情懷欲問天,相期相就復何年。
行過章江三十里,淚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猶寒欲雨暮春天。
小小桃花三兩處,得人憐。
劉辰翁詞作鑒賞
這首詞或許是作者離家遠行途中所作,細膩地寫出作者的所見所感。詞中的章江就是章水,作者劉辰翁是廬陵人,廬陵濱臨贛江。
該詞上片主以抒情,可分兩層意思�!按颂幥閼延麊柼�,相期相就復何年�!倍鋵懗銮槿朔謩e后不知何時再能歡會的激情呼喊�!按颂幥閼延麊柼臁本�,突兀而起激情頓現�!按颂帯�,即此時。何以有此一問?“相期相就復何年”句作了回答。別時兩人相與誓約,必當重會,而實在又不知,何時可成,苦心焦慮至極,難免要呼天而問了�!跋嗑汀币辉~,取“蘭袂褪香,羅帳褰紅,繡枕旋移相就”(周邦彥《花心詞》)之義,謂男女之間的幽期歡會�!皬秃文辍奔锤诤文�,以反問語氣,意指相會之遙遙無期,故而才如此激動�!靶羞^章江三十里,淚依然”,在感情上是余哀未盡,在詞情上是明轉暗連�!靶羞^”之“行”,又補道出是在別后。此淚中飽含離別之思,失望之恨,總上三句之情而結于此一“淚”字,字似輕巧,而所承極重。詞似淡而極悲,語似直而意深令人低徊不盡,唏吁感嘆。
下片以寫景為主,筆調明麗淡雅�!霸缢薨氤谭疾萋�,猶寒欲雨暮春天”一句,寫暮春沿途所見。筆用對仗,曲折動人。上句謂為求早宿因只走了一半路程。誠如方夔詩中所云:“客怕遠行催早宿”,早宿是由于怕遠行;然則這半程旅途卻只見了兩岸的萋妻芳草。下句寫暮春時的風雨,暮春時有風雨,寒意猶存。兩句互相綴合,頗具跌宕紆曲之趣�!胺疾荨笔俏覈糯娢闹斜磉_鄉思離情的傳統意象,早在淮南小山的《招隱士》之中即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暮春時節,芳草遍野,離人目睹,更添無限惆悵之情。暮春天氣,猶寒欲雨,更使行人的離恨倍添。顯而易見,詞人所用的客觀景物,正是突出其與他主觀心態相關聯乃至相通的那些特點。經過感情的染色,景語也就成了情語,從而與全詞的抒情相互協調,組成統一完整的情境。
結尾“小小桃花三兩處,得人憐”二句,用是舟中偶見�!靶⌒ 睒O小之義。詞中所用,又含有親昵的意味。劉辰翁詞中常用此語,如“花日穿窗梅小小”(《望江南。晚晴》)“池塘小小水漫漫”(《浪淘沙。有感》),等都是。此句還使人想起蘇軾《惠崇春江曉景》其一的“竹外桃花三兩枝”之句。但蘇詩強調的是早春,與該詩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等句都表示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敏感和喜悅;這首詞卻不然,他寫的是晚春桃花的凋謝,花期已過僅存殘枝。含有美人遲暮的明顯寓意,因而下句緊承說:“得人憐�!笨梢�,桃花是他意中人的化身。
劉辰翁另有一首《浣溪沙感別》中有一句“為伊憔悴得人憐”,此詞“小小桃花三兩處,得人憐”,意思相同,但用筆不同,前者用的是直筆,后者用的是曲筆,情景結合,既寫景又寓人。
劉辰翁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
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劉辰翁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隱居山中的作名,題名“春感”,實際上是元宵節有感而作。此詞筆調蒼涼,抒發作者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劉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參加過抗元斗爭,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隱居山中,從事著述。
上片寫想象中今年臨安元宵燈節的凄涼情景。開頭“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比�,寫元統治下的臨安一片凄涼悲愁的氣氛�!拌F馬”,指元軍的鐵騎:“銀花”,指元宵的花燈,“愁城”,借指臨安。頭一句“鐵馬蒙氈”,不僅點明整個臨安已經處于元軍鐵蹄的蹂躪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種凄慘陰森,與元宵燈節的喜慶氣氛形成大相徑庭的氛圍。開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時代特征。元宵佳節,原是最熱鬧而且最富國泰民安氣氛的,而現實的景象卻將種種承平氣象一掃而光。在元軍的鐵馬踐踏之下,廣大人民心情凄慘悲涼。加之陰冷森嚴氣氛的包圍,竟連往常那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光灑淚“了。這一句將客觀景象的主觀化、擬人化,使銀燈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這種想象看似無理,實則入情�!便y花灑淚“的形象給這座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城市帶來了一種哀傷而肅穆的凄涼氛圍。緊接著,又用”春入愁城“對上兩句作一形象的概括�!背畛恰耙辉~,源出”攻許愁城終不破�!耙痪�,出自瘐信《愁賦》,本指人內心深處的憂悶愁思,此時借指充滿哀愁的臨安城。春天不管興亡,依然來到人間,但它所進入的竟是這樣一座”鐵馬蒙氈,銀花灑淚“,充滿人間的哀愁的愁城”!“春”與“愁”,自然與人間的鮮明對照,給人以強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比浣又鴮懴胂笾信R安元宵鼓吹彈唱的情景:橫笛中吹奏出來的不是漢家的故音,而是帶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調的“番腔”,街頭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國戲鼓,而是是異族的鼓吹雜戲,一片嘔啞之聲,身為忠于故國的南宋遺民,聽來根本不能稱為“歌聲”。這幾句對元統治者表現了義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蒼涼轉為激烈高亢,筆勢勁直;激憤直率,可以想見作者其時填膺的義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