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反之,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這種方法對解答高考虛詞題尤其重要,因為高考題一般都要給出一個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們對這個句子中虛詞的理解是正確的,就很有希望答對這個題目。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生主》)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這兩句,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
五、標志確認法
(1)特殊文言句式中的虛詞。如表示判斷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動的“見”“為”“為……所”等。
(2)固定句式中的虛詞。如“無乃……乎”“何……為”等等。
(3)部分兼詞。如“諸”(之于、之乎)“焉”(于此)“盍”(何不)“叵”(不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