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當時秦國的最高統治者秦王嬴政。這件事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人們卻一直把荊軻看作一個英雄。
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里描寫了五個刺客:曹沫、專諸、聶政、豫讓和荊軻。比較一下這5個人的業績,荊軻是刺殺最沒有成效的一個:刺秦完全以失敗告終,不但一無所獲,而且損失慘重,除了自己被殺外,還搭上秦舞陽、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使燕遭秦的報復。但是,荊軻卻成為這五個刺客中名氣最大的一個。
在《刺客列傳》中,描寫荊軻的文字最長,他一個人的篇幅超過了其他4個人的總和。并且司馬遷在描寫荊軻時,筆墨飽含感情,整個刺秦過程慷慨悲壯、驚心動魄,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馬遷又為什么要對荊軻如此偏重呢?因為荊軻比其他4個刺客高出一籌,而那又是因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謀刺的對手高出一籌。荊軻的分量之所以超過其他四個刺客的總和,是因為秦王的分量超過被謀刺的四個人的總和。況且,這個秦王后來橫掃六國,統一天下,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君王。
兩千年來,人們為荊軻失敗扼腕嘆息,紛紛分析失敗原因。有人認為是荊軻進咸陽宮失去了幫手;有人認為荊軻劍術不精,武功欠佳,沒有追殺到秦王;還有人認為荊軻有貪生心理,沒有在“圖窮匕見”的第一瞬間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給自己生還的希望。說荊軻有貪生心理我不敢認同,說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實。人們對“荊軻刺秦”一直有一個誤會,以為荊軻來到咸陽宮的目的就是為了殺死秦王。其實燕太子丹派荊軻到秦國,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挾持齊桓公的事件,荊軻最好也能挾持住秦王,逼他歸還侵略燕國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殺秦王。但最終兩個目的都沒達到。
世人對荊軻的失敗耿耿于懷,是因為潛意識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荊軻真刺死了秦王——那時候嬴政還只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君而已,還沒有變成后來的秦始皇——那么,荊軻的名聲也就與《刺客列傳》里其他的刺客一樣了,而不會脫穎而出。所以,荊軻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敗”。
荊軻的英名雖與成敗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荊軻敢于越過易水,渡過黃河,來到強大的秦國,進入了它的心臟地帶咸陽宮去單挑秦王;他遇到的對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對手都要強大,但他敢于向最強者挑戰;他去赴死,高歌著“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那個號稱13歲就殺過人的秦舞陽,一進咸陽宮就被那種威嚴的氣勢嚇得大驚失色時,他能談笑自如;當他面對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擁著的秦王時,他在孤獨中完成了他應該做的所有動作。
荊軻在咸陽宮只戰斗了幾分鐘,然而這幾分鐘卻震撼了中國人幾千年。
7.下列對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荊軻是個流傳千古,名氣很大的刺客。作者開篇卻從他的刺殺業績寫起,指出荊軻是刺殺最沒成效的一個,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
B.作者認為荊軻未在“圖窮匕見”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歸還侵略的燕地,這是有可能的,而說荊軻有貪生心理是一種誤解。
C.世人對荊軻的失敗耿耿于懷,是因為潛意識里希望著荊軻刺秦成功,作者認為這種愿望可以理解,從文中看,作者也懷著同樣的愿望。
D.文中寫號稱13歲就殺過人的秦舞陽在咸陽宮大驚失色的表現,是為反襯荊軻的鎮定勇敢,從而佐證文中的觀點——荊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8.為什么在《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的5位刺客中,荊軻卻成為名氣最大的一個?(4分)
9.“荊軻在咸陽宮只戰斗了幾分鐘,然而這幾分鐘卻震撼了中國人幾千年�!边@句話如何理解?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參考答案:
7.C
8.①司馬遷對荊軻的偏重,描寫荊軻筆墨最多,筆墨飽含深情,給人印象深刻。(2分)②對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與分量。秦王(后成為秦始皇)的地位、分量超過其他被謀刺者,使荊軻比其他刺客高出一籌。(2分)
9.①這場短暫戰斗顯示了荊軻敢于單獨挑戰最強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膽略與英雄氣概。(1分)②刺秦行動雖然失敗了,但荊軻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影響深遠,長久地為中國人所深深敬仰。(1分)作用:總結全文,強調觀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