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馮建軍《教育憑證》高一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教育憑證,又稱為“教育憑單”、“學券”、“教育券”。它是由米爾頓·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來的。“教育憑證”制度指的是:“為了對政府所規定的最低限度學校教育提供經費,政府可以發給家長們票證。如果孩子進入‘被批準的’教育機關,這些票證就代表每個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費的最大數量的金錢。這樣,家長們就能自由地使用這種票證,再加上他們所自愿添增的金額向他們所選擇的‘被批準的’教育機關購買教育勞務。教育勞務可以由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教育機關或非營利的教育機關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證被批準的學校的計劃必須維持某些最低標準,很像目前對飯館的檢查,要求保證最低的衛生標準那樣。”
教育憑證思想對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開始出現的選擇教育運動和80年代后期的擇校運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擇校”被看做是實施教育憑證制度的一個重要載體。教育憑證的核心思想是:改變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國家對教育的壟斷,使教育體制的重心從“生產者中心”轉變為“消費者中心”,使家長和學生可以到教育市場自由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擇校制度把矛頭直指公立學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種政治控制形式。為了確保國家的控制能夠得到實施,最好的措施是發揮政治的作用,通過科層制管理對學校實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學校既是科層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緊密相連。但是科層制的問題是:學校層級高度分化、規則繁瑣、過于形式化,以至于學校發展的自主性和專業化消失殆盡。政治化是科層制的內在支撐,也正是管理學校的這種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層體制。擇校制度的改革者認為,如果公立學校體制的基本結構不變動,改革根本無法取得成功,因為問題就出在學校制度上,是國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這些問題。所以,教育改革必須基于市場化重構整個教育體制,該體制應以學校自主權和家長、學生的選擇權為中心,而不應以國家直接的民主管理為中心。
教育憑證的引入,可以變公共教育資源“政府—學校—學生”的傳統配置模式為“政府—學生—學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實施教育憑證制度,使每個學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資源,選擇就學的學生人數決定一個學校擁有的教育資源的多少。學校之間因為學生人數不同,總體資源會有差異,但這種差異與其學生人數是相匹配的。實施教育憑證制度,把政府強制以某種形式入學(比如“就近入學”)的方式改變為“自由擇校”的方式,不僅保證了學生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來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而且會引起學校之間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促使學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以更優質、更多樣的服務盡力去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從而贏得更多的生源,獲得更大的經費保證。這種競爭從形式上保證了學校之間資源配置的公平性。
(選自《教育市場化與教育公平》,有刪改)
5.下列對“教育憑證”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教育憑證又稱“教育券”,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這很像對飯店衛生的檢查。
B.教育憑證是政府為保證學校經費的最低限度提供,無償發給學生家長的一種有價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