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寧《廢除科舉百年祭》高一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①科舉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塑造了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政教一體化,其中文化與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終也是一種文化秩序。萬歷年間,利瑪竇到中國,一個意外的發現是,中國的科舉制度實現了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的“知識階級即‘哲人’對帝國的統治者有著廣泛的影響”,“標志著與西方一大差別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實是,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即一般叫做哲學家的人來治理的”。
②科舉制度并沒有實現“理想國”,但卻實踐了前現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婆e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國,文人立命,社會長治久安,個人功名利祿,盡系于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科舉是帝制中國社會結構的中樞。就社會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個社會的科舉,為皇權統治下的官僚體系提供人才,保證了官僚體系的正常運轉,鞏固了封建皇權;自下而上,科舉又是一個制度化的流動晉升的渠道,社會基層的優秀分子,由此可以進入社會精英統治階層,參與管理國家的政治活動。社會晉升機制,是社會結構的核心�?婆e構成帝制中國的內在結構性動力,它溝通了官民階層,數世白身者,一登龍虎榜,就可能出將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經書,無緣科場,則可能淪為平民。
③科舉不僅是中國社會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主體,它包含著思想與制度兩個層面的意義:思想層面上的儒家經學化,使得它從一種普通的學說變成了圣典;制度層面上,儒家知識作為科舉考試內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證了儒家意識形態的霸權地位�?婆e制使儒家徹底制度化、制度保證真理的權力化、思想保證制度的真理化,它使帝制國家、士紳社會與儒家文化,圍繞科場中心流動,創造了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科舉文明。
④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文明傳統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舉,而不是西方歷史范疇中的封建或東方專制主義。梁啟超曾經從四個方面對科舉的歷史作用作過公正評價。首先,科舉使帝制政權充滿活力,不斷從社會精英中吸取統治人才;其次,促進社會中官民階層的流動,使社會充滿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與價值或意識形態制度化一體化;最后,使個人有出路,社會穩定。
⑤傳統的中華文明,是一種科舉文明。在前現代世界各國,中國社會結構最具開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這些,都是由科舉制度造成的。
9.根據文意,以下說法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3分)
A.科舉保證了帝制政權的活力,從晉升機制合理性等方面入手,鞏固了封建帝制的統治。
B.科舉制度是當時“朝廷立國,文人立命”的基礎,使古代封建統治能夠“人文化天下”,保證了社會長治久安。
C.科舉制度始終自覺堅持傳播儒家思想,保證了儒家思想的延續,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最有力保證。
D.科舉文明促成了中國社會結構的開放性,使儒家思想成為統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現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實踐了前現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10.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以科舉為基礎的中國古代政教一體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圖“理想國”的可能性,但這種制度下的中國古代社會還不是真正的“理想國”。
B.借助科舉制度,儒家的意識形態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當時的文化與政治達到了高度的協調,其原因是真理的權力化得到了保證。
C.柏拉圖的“理想國”看重哲學在政治中的影響,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這種理想在前現代世界的西方并沒有實現。
D.科舉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因為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中華文明傳統最重要的特征。
11.你怎樣理解第①段中的“政教一體化”?請作簡要說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請比較古代科舉制度和當代高考制度的不同,并作簡要說明。(5分)
參考答案:
9.C(“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但非“中華民族文化”的全部。)
10.D(原因見第③段“科舉制使儒家徹底制度化、制度保證真理的權力化、思想保證制度的真理化,它使帝制國家、士紳社會與儒家文化,圍繞科場中心流動,創造了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科舉文明。”)
11.A在科舉盛行時代,封建政治與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政治也是一種文化秩序。
12.略(可從目的、性質、方法、考生范圍、科學性、公平合理性等方面比較。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答出以上任何一個方面得1分,答出以上任何二個方面得2分,答出以上任何三個方面或者三個方面以上得4分,語句通順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