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西林:君子不器》高一傳記閱讀題及答案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學家,同時又是出色的劇作家。一生共創作了8部獨幕劇、9部多幕劇,其獨幕劇的創作堪稱典范。他出現在中國現代喜劇的肇始期,初試戲劇之筆,就表現出了一種藝術上的成熟,顯出“鳳毛麟角一般的可貴”。
丁西林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l914年負笈至英國入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學,1919年獲理科碩士學位。由英國學成歸國后,受聘入北京大學任教,任物理學教授兼理預科主任,后多次被選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間,極力延聘優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時人才濟濟,稱為一時之盛。他大力提倡實驗工作,以樹立理論與實驗結合的優良學風。他講授物理課,首倡采用中文編寫講義,并從事整理和訂正物理學名詞術語的中文譯法,以利于國人吸收西方科學。他在北京大學任教近十年間,成績卓著,深受學生尊敬,培養了不少學有專長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設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長。當時研究所白手起家,經費很少,所需各種器材、設備和書刊均須從國外購進。他面對困難毫無懼色,精心規劃,刻苦經營,迄至抗戰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實驗室和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并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他任物理研究所所長期間,堅持艱苦奮斗,銳意創新,功績斐然,深得中研院院長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內人員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愛文藝,留英期間閱讀了大量歐洲名著。歸國后業余從事戲劇創作,成為“五四”以來有影響的劇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處女作《一只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舊思想,宣揚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但和當時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會意義的“問題劇”不同的是,沒有常見的階級矛盾的雙方、水火不容的敵我,而是以一種輕松、幽默、含蓄的風格表現自己的主題,讓人物在一連串的反話與謊話中表現自己,使劇情變得輕松活潑。丁西林對人物的態度也較溫和,他用一種既嘲弄但又不乏愛護的態度描寫每一個人,表現出一種溫和輕松的幽默品格。
作為一位常年從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績的科學家,丁西林的觀察力、分析力、判斷力都不可能不為自然科學所要求的理性邏輯所滲透。而用這套思維去觀察、思考、表現出來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種別樣的色彩。
物理學對研究者的觀察能力的培養使丁西林在從事戲劇創作時形成了優越的“喜劇審美定勢”。正是這種發現與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頓由“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從“找房子”“偷煙”“賠花瓶錢”這些生活中人們司空見慣的“近乎無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劇的因子,并對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刻畫。作為以嚴密邏輯推理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學家,他對邏輯關系的掌握是熟練的,而當他作為一位戲劇作家時,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與破壞著生活中正常的承接與因果,從而使偶然性出現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產生獨特的喜劇效果。
丁西林認為喜劇是一種理性的感受,必須經過思考,必須有味。喜劇的笑也不同于鬧劇的哄堂、捧腹,而是“會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義上的夸張,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獨幕喜劇大都情節單純,人物不多,也沒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劇中的喜劇性“種子”,形成核心情節。在劇情展開上,也是波瀾起伏,妙趣橫生,有鮮明的層次和節奏。他還很重視喜劇的結尾藝術,每每在全劇矛盾沖突已經結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筆,進一步強化喜劇效果。他的語言,也以幽默俏皮為人稱道,揮灑自如,毫無斧鑿痕跡。建國后,丁西林先后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多種職務。在繁忙工作的間隙,對于戲劇的創作與發展仍做出堅持不懈的探索,創作出多部話劇、舞劇、新編戲曲等。他的獨幕喜劇久演不衰,北京人藝多次把他的《一只馬蜂》《壓迫》《三塊錢國幣》搬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