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張伯禮院士說,這三個第一就等于首創。
首創只是開始。屠呦呦認為,中醫藥成分復雜,雜質多,如果在未掌握規律之前盲目提取,便無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直接的一個結果就是在實踐中反映不出應有的抗瘧效果。所以,這就需要研究人員反復試驗,不斷改進方法,不斷地發現。
然而,如果這些發現不是突破性質的,青蒿素也許仍然無法被提煉出來。起初,屠呦呦選用的是北方生長的青蒿,但是試驗效果并不明顯。通過反復實踐,她發現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與產地有關,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青蒿素的抗瘧藥效還與藥物部位密切相關,莖和桿是不含抗瘧物質的,葉子才是藥用部位;葉子還與采收的季節有很大的關系,只有夏秋季葉子繁茂的時候,青蒿素含量才是最高的。
不斷研究,不斷發現,屠呦呦說,只要國家需要,我就必須持之以恒。
(有刪改)
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是有科學依據的,屠呦呦之所以不能評上院士,就是因為她“不善言辭”。
B.作者認為屠呦呦發表的她自己編著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這本書許多部分歪曲歷史,無視當今現實,嚴重誤導讀者。
C.著名科學家饒毅也曾撰文談及屠呦呦落選院士的問題。他說屠呦呦確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D.屠呦呦說,青蒿素項目不是一個人做的,是一個團隊做的,是一個大協作項目,是許多人共同參與的結果。這個榮譽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
E.屠呦呦發現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與產地有關,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而關鍵的藥用部位就是根。
8.屠呦呦憑借什么獲得了拉斯克大獎?請簡要回答。
9.屠呦呦面對學術界的質疑的反應,表明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簡要概括分析。
10.屠呦呦似乎對自己不是院士的事實沒有太多的爭辯,你認為她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聯系實際,談談她的做法給你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7.答C給3分,答D給2分,答E給1分,答A.B不給分。
8.三個“第一”,讓她贏得拉斯克獎杯。①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入了“523”項目。②第一個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③第一個將青蒿素運用到臨床并證實它有效。(每點2分)
9.①低調、平和。不把所有的功勞歸結為自己,而認為是中國科學家群體的。②理智、平靜。在獲得拉斯克大獎之后,能夠平靜地對待。③從容、淡定。面對贊譽和爭議,她沒有去辯解什么,而是從容淡定。(每點2分)
10.①她具有實事求是,持之以恒,創新進取的科研精神。②她擁有淡泊名利,理智平和,從容淡定的品性和修為。
啟示:①我們做一件事情,應當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既然決定了去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盡自己的努力把這件事做好。②面對贊譽,不能驕傲自大;面對爭議,不能畏首畏尾。應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能因為外界輕易動搖自己的想法。(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試題分析:
7.C項完全正確,根據文本第6段。D項與原文的區別在于“這個榮譽不僅僅屬于她個人”,也就是說,這個榮譽在屬于她個人的同時,也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D項內容不完整,故給2分。E項,前半部分是正確的,關鍵的藥用部位是葉子,不是根,故給1分。A項,原文強調是“不是學術原因”,并沒有說就是因為“不善言辭”。B項不是作者的觀點。
【考點定位】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解答此類題的方法:①讀全文,概括主要內容;②抓標題,概括主要內容;③辨文體,概括主要內容;④找線索,概括主要內容;⑤理層次,概括主要內容。第一步:整體感知。明確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評價的基礎。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義或目的,整體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這是評價的根本。第二步:篩選文中的關鍵信息。無論寫人記事還是發表看法,關鍵性的語言最能顯示文章的思想內涵或作者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評價。第三步:評價要具體、客觀,不可含糊籠統。分析和評價都必須緊密結合文學作品實際,避免離開作品去進行漫無邊際的分析。分析和評價要以正確的思想為理論基礎,以辯證法為基本的分析法,并結合文學作品創作特有的藝術規律,對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而不應依據個人的好惡去隨意評說。文章是傳記,傳記最重要就是真實性,時間、時間力求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