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她能涵蓋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于一體。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既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在閱讀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樣在閱讀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推介引用經典
作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著,一些初中生、高中升哪怕是大學生都很少有時間或特意安排一點時間靜下心來讀一讀。對小學生來講可能有點過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為注音版的在各家書店都可以找到,或觀看有關四大名著的電視電影,對學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幫助�,F在不需要有過多的研究,只需博覽,為中學、大學的精讀打下一個基礎。
現在許多學生對卡通漫畫這類書籍比較感興趣,在于它的簡短幽默。但是在我國的名著里,卻蘊涵著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她的朦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們去摸索。課堂上不失時機地把對祖國經典著作推薦和引用,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的最好途徑。
二、深入控掘內涵
我們語文教材所選的詩、詞、小說等古代作品中,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人教版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大多氤氳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挖掘、探究。比如《頤和園》使學生觀賞到華夏文化的富麗堂皇;《黃河》、《三峽之秋》使學生領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風光;《清明上河圖》、《拉薩古城》等課文可謂是民族文化的大展臺,向學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此外,學習詩文,可以讓學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寬厚與仁慈。了解《漢樂府》、《鄉愁》等詩詞文化及名人軼事,杜甫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那強烈的愛國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讓教師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蘊含的文化內涵:(1)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2)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內涵;(3)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4)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品味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的選文無不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選編的課文有反映領袖事跡的,有體現關愛他人的,誠實守信,傳統美德的,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等這些選文無不洋溢著自然美,人性美,無不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友情等,這取之于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她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信息,體現著人文色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味。讓學生品其意,悟其味,知其內涵,才能提升語文品位。
《新課標》強調指出:“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索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边@就要求教師要讓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用心靈去體驗文本,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而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
《景陽崗》一文講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學完課文后,學生意猶未盡,結合學生特點,老師確定了“走進水滸”綜合性學習系列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研究的主題,下面是一組選題:《水滸傳》中人物外貌與性格的研究;《水滸傳》中人物別名的來源;《水滸傳》中武器與人物的關系;從歇后語看水滸故事……然后由個人或分小組研究討論。有的閱讀《水滸傳》,有的欣賞《水滸傳》的電視劇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關《水滸傳》的歇后語、人物稱號,然后教師用一節課的時間圍繞水滸文化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三國演義》是同學們喜歡看的一部影片,電視中那錯綜復雜的人物情感,那明爭暗斗的唇舌交鋒,刀光血影的打斗場面,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三國或水滸,同學們就會興致勃發。教學《赤壁之戰》時,老師就告訴學生,這篇課文讓學生自己講大敗曹軍赤壁的故事,同學們很感興趣。課前,老師把一些資料粘貼在學習欄里,把學習目標寫在黑板上,特別強調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誰發現得多,誰的思維最敏捷,誰就是本課的小老師。
這下,同學們可忙壞了,有的同學查資料圈圈點點,在文中旁注,有的同學借光盤來重溫刀光劍影沙場,“能發現多少就說多少”,不拘一格,給學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間,“看誰思維敏捷”,具有挑戰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爭做小老師”刺激了學生的表現欲,教室里呈現出積極參加與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那一刻,老師激動不已,一起融進了那熱烈互動的氣氛之中。
上課了,喧鬧的教室安靜下來,幾十雙渴求的眼睛看著老師,老師微笑著不吭聲,走到最后一排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反應敏捷的班長立即跑到講臺上,扶了扶紅領巾,模仿老師的口氣大聲說:“上課”。同學們有禮貌地站起來向教師問好,隨后輕微地“噓”了聲,他們知道本課的小老師便是班長了……
老師微笑著注視著“小老師”,“小老師”熟練地畫下三國簡易圖,并用彩筆畫出長江及赤壁。他從雙方將領的特點到雙方兵力的部署,從地勢特點到雙方勝敗,分析得頭頭是道,像是小小的軍事家。幾個不甘寂寞的學生想為難老師,舉手說道:“老師,假如沒有火攻,東吳能取勝嗎?”小老師“不慌不忙”,“這個問題我想讓同學們分組討論一下�!苯淌依锓序v了,討論聲一陣高過一陣,有的聲情并茂,有的指指點點,仿佛他們已進入了角色,似乎正在見諸葛亮呢!小老師走下講臺,和大家爭論得面紅耳赤,老師也參與其中,這樣,課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可喜現象。這種讓學生根據課文進行切身的體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在1988年元月,諾貝爾獎得主聚會巴黎,宣言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建設先進文化的新時代,正處在熱切呼吁人文精神的新時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沐浴著新課改的春風,讓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讓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個學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