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兩首:蟈蟈與蛐蛐、夜》教案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節奏,體會詩歌內涵。
2.通過聯想想像,領會詩人表達的思想和抒寫的情志。
3.收集與作者、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資料,進一步掌握讀詩品詩的方法。
學習重點
1.對詩歌節奏、韻律的把握。
2.對詩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領會,體會詩中的言外之意。
(解說:在學習了一些詩歌的基礎上,學生應進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讀詩歌的方法。按照學生的實際和“單元提示”中“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的語言;還要展開想像和聯想,進入詩歌的藝術境界,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等要求,確定“自讀要求”1、2。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能力,培養讀詩興趣,確定自讀要求3。)
【自讀程序】
一、交流經驗,相互啟發
鼓勵學生交流自己讀詩的經驗,在讀詩方法上相互啟發,進而相互指導,為自讀做好準備。
二、初步感知,把握節奏
1.學生初讀詩歌,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
蔚藍霧靄桅桿樂疆
清澈祈求暮色
負債蒙恩束縛
2.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歌節奏、語氣等。
三、小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學習小組學生間采用合作的方式,進一步正音,把握朗讀時的節奏,推舉出各組朗誦代表。
2.各學習小組交流在圖書館、網絡、資料室等收集到的有關萊蒙托夫、泰戈爾的資料,整理后推舉出各組發言人。
3.各學習小組任選一首詩進行討論,就詩歌的內涵、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交流,達成一致后準備班內交流。
四、誦讀詩歌,把握內涵
1.各學習小組采用“朗讀資料提出見解”的方式展示本組朗讀能力,提出本組理解意見。
2.學生自由發言,通過討論,對兩首詩內涵有大體一致的看法,但允許多元解讀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讀語言,領悟感情
參考問題:
1.“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一句應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理想?
3.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感經歷談談對“你在歡樂中傾注了你的心”這句話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點亮了你自己的燈;/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對誰也不負債蒙恩;/你僅僅服從了/你內在的力量”幾句詩給你怎樣的啟示,這和上面所說的“歡樂”有怎樣的關系?
注意事項:
1.尊重學生的解讀和品味,不用所謂“標準答案”限制學生。
2.對個性化、創造性的意見要引起重視。
3.引導學生結合誦讀時的感受和與詩人相關的背景資料的理解進行詩歌品讀,防止出現架空分析和胡亂聯系的情況。
(解說:詩歌的內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沒有固定、惟一、標準的答案,讀詩品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融入主體體驗和個性見解的過程。設計這樣的“自讀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讀詩品詩的過程;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通過交流合作達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對詩歌內涵和詩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學生充分誦讀、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礎之上的�?傮w上看,讀詩經驗指導讀詩感知,激活誦讀時的情感投入和品讀時的個性理解,最后達到“與詩人心靈對話”的最終目標。)
【自讀思考】
閱讀下列兩首中國詩歌,完成后面的練習。
天空
于堅
天空永遠流著
從這個世紀到那個世紀
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
在鷹和閃電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著
沒有岸
沒有帆
也沒有波浪
星星和螢火蟲
曉雪
遠天的星星
有時只像螢火蟲那樣
但它畢竟仍然是星星
近處的螢火蟲
有時會像星星那樣
引人注目
但它終歸只是螢火蟲
1.讀過《天空》之后,你能試著用一個詞概括一下自己對“天空”的感受嗎? 2.“詩者,思也”,你認為《天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考?
3.《星星和螢火蟲》采用對比手法,通過“遠—近”、“星星—螢火蟲”的對比,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4.比較《螢火蟲》和《星星和螢火蟲》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試寫一段賞析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
(解說:設計“自讀思考”的目的在于:進一步鞏固課內掌握的讀詩品詩的方法;進一步擴大閱讀視野;學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品讀賞析。)
參考答案
1.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肅穆、莊嚴、包容……均可。
2.詩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對天空的敬畏之中,對時空永恒、天地肅穆莊嚴產生深深的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表達了詩人寧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當渺小螢火蟲的人生態度。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