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后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后蜀宰相毋昭裔與趙崇祚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后世影響很大。毋昭裔還曾出私財百萬營學館,并奏請雕版刻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當時節度使往往兼領禁軍,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這些地區的知節度事,這一措施,開宋代削弱藩鎮的先例。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 時間 |
即位 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注 |
天復 | 太祖 | 楊行密 | 902 | 51 | 4 | 54 | 廬州合肥人 | 初應募為州長,遷隊長,唐禧宗時,逐廬州刺史,后攻取楊州,唐又詔拜為淮南節度使,占有淮南江東之地,天復二年(902年)受唐王封為吳王,都楊州,使用唐昭宗年號 |
天佑 | 烈祖 | 楊渥 | 905 | 20 | 4 | 23 | 太祖長子 | 太祖死,以世子即位,使用唐昭宗年號,908年,被太祖舊臣徐溫、張顥之牙兵殺 |
天佑、 武義 |
高祖 | 楊隆演 | 908 | 12 | 13 | 24 | 太祖次子 | 烈祖死,嗣位,使用唐昭宗天佑年號,太佑十六年(919年)四月,稱吳國王,建元武義,以示不復為唐朝之藩鎮 |
順義、 乾貞、 大和、 天祚 |
�;实� | 楊溥 | 920 | 21 | 18 | 38 | 太祖第四子 | 繼隆演而立,927年稱帝,國號吳,由徐溫養子徐知誥秉政,937年禪位于徐知誥,吳亡 |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濟有所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