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看到一篇作品,是論述魯迅為什么不贊揚勞工的,其中有一段觀點,我單獨整理出來,加以充實論證。受益匪淺,拿上來與大家共享。
近代中國落后挨打,日本卻擺脫了殖民國家危險,強大起來,原來是思想造成的�,F在回過頭來看,中日近代發展的異同也是歷史的必然。
由于日本一直以來就是文化附屬國,以前附屬于中國,借鑒隋唐制度搞了一個“大化改新”,社會迅速發展,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
而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讓日本看到中國的沒落,從而轉向西方,尋求新路,最終確立“脫亞入歐”的路線,心理上沒有什么大的妨礙,他們革新得那么徹底,以亞洲為落后和可恥,以西歐為未來目標,態度可以很堅決。
日本從學中國到學西歐,沒有什么心理上的壓力,反正都是學習人家的,誰好學誰的吧。
我們中國呢?就大不一樣了,我們曾經是亞洲核心,世界強國,一直以華夷等級之辯來對待世界格局。面對西方比自己強的現實,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這在洋務運動“體用之辯”中體現了出來,陷于自大情緒不能自拔,這妨礙了中國近代的革新。
在鴉片戰爭中,我們打了敗仗,簽訂了屈辱條約,卻以沒讓洋人走大門而沾沾自喜,維護了“天朝上國”的尊嚴。這也是福澤批判中國自大的原因,中國要轉變這個心態,要一代兩代人。
日本以前從來不是世界強國,說改就改吧;中國曾經是世界的中心,改首先得甩掉思想包袱,耽誤了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