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本源題]參考下面的提示,背誦這首詩。
[題目解析]這首詩頗有一些名句,如“牽衣”二句、“去時”二句、“生女”二句等。在初步熟悉全詩大意后,要努力記住這些名句,再把它們同上下文聯結起來,有助于較快地成誦。
這首詩不難理解,也易于成誦,最好在鑒賞之前就把它背下來。按照這個要求,我們在練習題中提示了記誦的方法,即以名句為支撐句來聯結全篇,目的是告訴學生要重視記誦方法的運用,不要死記硬背。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背誦時,當然不限于用此一法,凡有效之法皆可以嘗試用之,特別是要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給學生以某些具體的提示。
二[課本源題]這首詩的基本結構是,以送別出征戰士的場面描寫開頭,以行人答問為主體�;卮鹣旅娴膯栴},體會詩的結構藝術。
1.“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云霄”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內容?在整首詩中有什么作用?
2.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歸納各層大意,并指出其中的過渡句和前后照應的句子。
3.詩人用怎樣的方式將行人答問的內容從個人痛苦經歷擴展到全社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前人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币滥憧�,這首詩中的警策應是哪兩句?并說說理由。
[題目解析]結構是內容的表現形式。這篇課文結構上的特點很突出,由結構分析入手,自然會涉及它的內容,因此內容不單設題,都跟結構的特點歸并在一起。教師在指導學生答題時要注意這種設題方式,千萬不要忽略詩的內容。
設題的意圖是,給學生提示讀古代長詩應注意的問題。例如開頭往往要用一兩個詩句提挈全文或設置懸念;中間按一定的層次敘述;又往往出現可以概括全詩主旨的警句(又稱“警策”)等等。因此,在討論結束后做一個小結是很有必要的。
1[題目解析]詩的開頭寫送別的場面,要害是“牽衣”二句,前四句先寫士兵整裝待發,后寫親人趕來送別,都是為這兩句作鋪墊的。能把握這兩句的內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詩結構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以下是要點,詳見“課文鑒賞說明”):
第一問:從表面看,寫的是生離死別之情,實質上是寫人民的怨憤,也表達了反對“開邊”政策的情緒。
第二問:兼有提挈全詩和設置懸念的作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