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題目解析]設題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本詩章法嚴密的特點:一是逐層深入;二是前后照應。討論此題,最好與表情朗讀(可參考“誦讀提示”)結合起來,討論一段朗讀一段,以加深領悟。
答案要點:主體部分即課文第二、三兩段。開頭兩句有承上啟下作用,其中“點行頻”一語為敘事總綱。以下分五層:首言超期服役情況嚴重,死于邊庭者極眾;次說農村缺乏勞動力,生產凋敝;再用“況復”二句轉而單敘“關西卒”之苦;更由此說到社會心理的變化;最后用青海戰場慘象作結。
3[題目解析]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詩人“托為征夫自(同‘訴’)之詞”,用以譏切時政。此說有理。既是“托為”,則所訴也就不限于征夫的個人痛苦經歷。據此,我們無妨將“君不聞”和“君不見”先后所領起的數句視為詩人的心聲——他要以此來訴諸人們的良知,使人們充分認識“開邊”政策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何等嚴重的災難。這道題是按書面要求設計的,比較簡括,學生可能不易回答得完整,討論時可以將它化為若干個小題,如“君不聞”以下四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把“君不聞”和“君不見”這兩幅畫面合在一起說明了什么問題,等等。
參考答案:
第一問:用“君不聞”“君不見”開頭翻出一層新意。
第二問:直接訴諸聽者(讀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說話人(詩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驚醒聽者(讀者)的作用。
4[題目解析]引文出自陸機《文賦》。所謂“要”,不是僅指開頭或末尾,也包括中間部分,究竟在何處要視行文的具體情況而定。指導學生答題應先討論詩的主旨和詩人揭露現實黑暗的深度何在,但也不妨從比較入手。
參考答案: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兩句,既揭露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又指出了苦難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詩主旨;且鋒芒直指最高統治者,顯示了詩人的勇氣,應視為詩中警策。再補充一點:這首詩以描繪出征場面開篇,以勾畫古戰場慘景作結,二者遙相呼應,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概括方式,如將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處,皆非所宜;而這兩句上應“點行頻”三字,下啟關于戰爭危害一段敘述,亦可謂之“居要”。
三[課本源題]緊扣加點詞語,分析下面詩句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