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詩。
嘗以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9.從甲文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3分)
10.請簡要概括丙文中敘寫的故事,并說出你從故事中讀出的作者對岑參詩的情感。(3分)
三、閱讀下面文字,回答11~13題。(8分)
真情實感
①作為狹義散文的“美文”,是一種側重于抒發主觀體驗和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因此在它的全部篇章中間,應該是洋溢和充滿著豐盈的情感。
②古今中外多少優秀的篇章,都充分地流露和傾瀉著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熾熱耀眼的陽光,有的像奔騰呼嘯的大海,有的像壯懷激烈的詠嘆,有的像傷痛欲絕的悲歌,有的卻又像歡天喜地的贊頌;當然也有與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異常含蓄與蘊藉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表面看來似乎并不強勁和猛烈,但是在欲說還休的抑揚頓挫之中,可以讓讀者更深切地感受到這股感情潛流的曲折回旋,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的咀嚼。
③根本的問題自然還不在于表達情感的方式,而在于感情本身的是否真實和誠懇。如果是矯揉造作或虛情假意的話,無論是表演得多么熱烈,或者是裝飾得多么含蓄,往往都無法打動讀者的心靈,至多是只能暫時感動一些天真和幼稚的讀者。他們一旦成熟起來,就會譏笑和懊悔自己,怎么會被這種矯揉造作或虛情假意所打動呢?一個真正對人類社會和廣大讀者負責的散文家,絕對不應該去抒發自己都未曾真正感動過的情緒。只有將真正使自己感動得無法抑止的情緒,很自然和誠實地表達出來,才有可能充分地去感動讀者。
④產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實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時刻都不能忘懷現世人生,老老實實地訴說,切忌說謊和誆騙,如果有了這樣堅實的立足點,就是翱翔于九天,神游于幻境,或進行巧妙的藝術虛構,也都會抒發出真情實感來的。“美文”藝術的核心確實是在于真情實感,散文家如果能夠充分把握自己這股真情實感的激流,不住地汩汩傾瀉,肯定就會出現富有藝術光澤的絕唱。正因為具有這樣的特征,它對于藝術技巧的需求,較之小說、話劇與詩歌來就要少得多了,所以任何一個為中華民族未來命運而搏斗,真心實意地摯愛著自己祖國的人,只要他能夠駕馭著流暢和美麗的文字,就都有可能寫出上乘的散文佳作來。
⑤羅丹在《遺囑》中這樣說:“真正的藝術是忽視藝術的。”他所追求的藝術理想,對于“美文”來說實在是太合適了。這樣說來能不能認為它似乎是一種很容易掌握的文學樣式了?從表層的意義看來好像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然而從深層的含義上來說,由于它可以憑借的技巧相對說來要少得多,因此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會顯得空空如也,一無所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認為“散文易學而難工”,確實是深切理解散文這種文學樣式的真知灼見。
(選文有刪改)
11.選文是圍繞什么話題來進行論述的?(2分)
12.作者認為產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實感的源泉是什么?(3分)
13.選文第⑤段引用羅丹的話,其表達作用是什么?(3分)
四、閱讀下面文字,回答14~18題。(15分)
南瓜·茄子·小雞
一
南瓜苗在圍墻上的破臉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陰漆漆的,挑一擔火糞,在小麥地靠近墳包處,挖幾個坑,火糞捧進去填實�;鸺S肥力足,土質里含有草木灰、牛屎粑粑灰、刨花灰……蓬松得很,無需小鏟子,直接用手指掏個洞,將南瓜苗扶上,培土,澆水。
媽媽說:“水要慢慢澆,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個晴天,就不要偷懶,趁早飯前,摘幾片樹葉子去把新載的南瓜苗蓋上,免得被太陽曬蔫了。還是要澆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黃昏,也要去澆一遍水。
過不了幾日,南瓜苗養活了。從媽媽對待瓜苗的耐心、仔細和愛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與萬物的深厚關系。后來,每次聽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會想起鄉下歲月。鋼琴一點點地往縱深處探,與我給南瓜苗澆水何等相似呵,一點點地,一點點地往下滴,生怕沖垮了火糞,怕它疼似的,愛惜著,恰如春風微拂……
南瓜苗旁邊耐不住寂寞地長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鋤頭尖輕輕勾掉,順便給南瓜苗松松土,再鋪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點兒淡肥。媽媽一邊侍弄,一邊告訴我,肥力太足會把南瓜苗燒死,所以糞要兌水稀淡點。我努力地記住這些——想著將來,也要自立門戶,一定要把莊稼活做好了。哪知,一輩子忘不了。
接下來,南瓜長高了,分了好幾個杈,開始牽藤。植物有野性,卻沒眼睛,抹黑一樣,觸須四處探,總不明白似的,媽媽就來引導,把這些觸絲往墳包的方向引,它們也聽話,一直往那里長去。太快了,不及半個月,藤蔓將整個墳包覆蓋住了,巨大的葉片上白筋縱橫,通常,這樣的品種結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當地的南瓜是蒲團狀的,扁扁圓圓的,好看,天生是藝術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畫家。有一天,她說想讓伯伯畫一幅畫送我,問要怎樣的。我脫口而出:“就畫一個我們皖南的蒲團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螞蚱。”隨口一說,就忘記了。
多日后,同事帶來一幅畫,畫框都裝好了。她說,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風,專門拍了南瓜回來畫……伯伯何等艱辛,為一個蒲團南瓜。
這幅畫掛在餐廳許多年。蒲團南瓜的造型天生佛系,映照著一個寒瘦之家一日三餐的樸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場上售賣的瓜,一頭大一頭小,圓不圓,扁不扁,著實不耐看,吃起來,水垮垮的。
二
農忙時節,把結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陰涼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燒豆角,長夏的常見菜。沒有肉,倒點菜籽油光鍋,囫圇烀一鍋,下飯得很。除了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紅茄子,自菜園摘回,隨便劃幾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擠干。這邊把米飯鍋燒開,潷掉米湯,茄子倒飯上;另備一小碗,蒜瓣切碎,加鹽、菜籽油,一起蒸。鍋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撈出,拌上佐料。在童年,這簡直是神仙般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