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中華百年經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刪節)
【注】①洊(jiàn)至:相繼而至。②毗(pí)陵:今江蘇常州市。③肇:開始:錫:通“賜”。
1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蓋是園也 斯是陋室(《陋室銘》)
B. 誠足為吳下名園之冠 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
C. 嘉樹榮而佳卉茁 清榮峻茂(《三峽》)
D. 即以其故名而為吾之新名 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12. 下面括號內對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蕪穢不治(污濁)
B. 迤邐相屬(曲折連綿)
C. 方伯與賓客觴詠其中(飲酒賦詩)
D. 兵燹之余(戰火焚毀破壞)
13. 把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即以其姓姓其園而曰劉園也。
(2)而此園乃幸而無恙,豈非造物者留此名園以待賢者乎!
14. 文中哪句話從側面表現了留園的景致之美?
15. 如果你陪同外地的親戚去留園游玩,請根據文章內容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向他們介紹留園。
(三)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定的節奏,都有其處理和思考事物的特定方式。因此,學習或遺忘一種語言,并非僅僅是掌握或喪失一種交流方式,而是直面一整個世界的出現或逝去。
與母語的疏離影響到我們所有人。因為語言多樣性是一種共有財產,對其加以保護是一種責任。
在這方面,科技可以提供新的工具,例如讓我們得以記錄并保存有時僅以口頭形式存在的語言,促進其傳播和對其進行分析,簡言之,使方言成為我們共同的遺產。
然而,面對互聯網帶來的語言單一化的危險,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只有我們保持警惕并為之作出努力,技術進步才能為多語主義服務。設計多種語言的數字工具以及支持媒體發展和連通性,這些工作都有待我們去完成,從而使每個人都能在不放棄母語的前提下去發現其他語言。
值此國際母語日之際,我謹呼呼所有人盡其所能,捍衛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因為這種多樣性構成我們共有人性的普遍基礎。
(節選自2022年2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國際母語日致辭)
材料二: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口出現經濟驅動的多向流動。普通話作為流動大潮中必要的交際工具甚至謀生工具,也作為流動目的地居民所需的交流工具,成為多數人口的普遍需求。傳媒的發達和社會的信息化,不但使流動人口需要以普通話獲取生存發展所需的信息,也使各處本地居民需要以此獲取信息。當普通話在城鎮地區的推廣取得空前成果的同時,各地方言則在城鎮地區以空前的強度和速度在消退,當然因地區而略有差別。
2017年,網上流傳一組據說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調查統計圖表(見上圖),顯示若干城市不同年齡段人群熟練使用方言的比例。這一統計雖然出處不詳,其所錄的比例數可能不太準確,但是它反映的問題則離事實不遠。
語言或方言都是一個社會共同使用的交際工具,正常情況下,都能充分表達說話人想要表達的語義內容,達成交際的目的。這樣的語言或方言是完整的語碼系統,具有足夠的語言活力。但是,目前很多人已經將方言主要限定在日常生活領城。不僅是專業詞匯,社會上很多新生事物、新現象、新概念,都在看似方言使用的場合以普通話的讀音夾雜其中,甚至連帶所在句子都改用普通話表達。家庭是方言最后的領地。據調查,蘇州本地人家庭三代人之間交流用語,祖輩和中間輩之間交流基本用蘇州話,中間輩跟小孩輩用蘇州話交流的比例驟降到65.9%,比他們與上輩交流用蘇州話的比例下降近30個百分點。
(選自《差別化政策是語言保護工作的迫切要務》作者劉丹青,有刪改)
材料三:
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墒�,隨著城鎮化進程和網絡傳播的迅速發展,方言在年輕人文化圈層中的聲音漸淡。比如,保留了中古音韻、軟糯抑揚的吳語,更多地出現在昆曲、評彈、閑話等非遺文化形式中,面臨著代際傳承的問題。
2021年底,首支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電影《姑蘇鎖記·金縷衣》,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影像創作推動方言回歸,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其姊妹篇《姑蘇瑣記·懶畫眉》在2022年春日上線。該系列短片將人工智能方言技術新穎地加入文藝創作中,發聲腔調、語音語氣都透著真切,顯得自然貼近,仿佛時空穿越,將觀眾帶入歷史情境中。深受年輕網民和昆曲愛好者的歡迎。
人工智能通過影像賦能蘇州話,不僅希望熟悉的鄉音能夠激發蘇州人的鄉情,喚起少時的鄉音記憶,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用實際行動參與方言保護,對方言感興趣,把方言說出來、講起來,用蘇州話講好更多的蘇州故事。
語言從來都是越用越活的。人工智能助力方言保護,不僅僅是讓方言走近年輕人,更是通過智能語音創新方言保護形式,講述方言故事,讓語言的鮮活浸潤到“網生代”喜聞樂見的視聽文藝形式中來,讓人工智能的科技溫度激活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
(選自2022年5月14日《光明日報》,作者劉亭,有刪改)
16. 《姑蘇瑣記》系列短片將人工智能方言技術加入文藝創作中,推動方言回歸。這一成功案例最適合作為材料(一)中哪個觀點的事實依據?
A. 語言多樣性是一種共有財產,保護它是一種責任。
B. 科技可以為我們保護語言的多樣性提供新的工具。
C. 我們必須要警惕互聯網帶來的語言單一化的危險。
D. 所有人都要盡其所能.捍衛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17. 造成各地方言生存危機的原因有哪些?請根據三則材料的內容作簡要概括。
18. 在“為保護和傳承蘇州方言獻一計”活動中,主辦方收到了以下活動策略,不合適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