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讀材料二,就“雙減”政策發布后的社會情緒表現,寫出你的發現。
(3)“天下國家”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暑假馬上到來,你可能又要面臨各類培訓。請你站在“天下國家”的高度,結合材料一、三,說出不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至少兩個理由。
二、閱讀欣賞(共50分)
(一)(4分)
登樓望水
(唐)顧況
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
更上高樓望江水,故鄉何處一歸船。
8.本詩四句起承轉合,一句一轉換,頗具特色,就此談談你的理解。
9.下列選項中表達正確的兩項是( )
A.本詩寫“登樓望水”,與許多寫登山登樓登塔的唐詩一樣,都是借景抒懷。
B.作者強調詩歌的思想內容,注重教化,故寫本詩寄語少年應珍惜青春時光。
C.本詩為作者暮年所作,寫登高望遠,看到迎接他的歸船,思鄉心切,無心賞景。
D.全詩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著一“愁”,實則寫“愁”。
(二)(8分)
(甲)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岳陽樓記》
(乙)
①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②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上捕溈杀�。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錢塘移守膠西②,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④,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為茍全⑤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④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⑥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⑦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⑧,曰:“樂哉游乎!”
⑤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蘇軾《超然臺記》⑨
注:①餔,吃。啜,喝。糟,濁酒。醨,薄酒。②膠西,指密州,今天的諸城市。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④比,連續,常常。登,豐收。⑤茍全,大致完備。⑥庶幾,表希望或推測。⑦盧敖,秦時人。遁,隱居。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燒酒。瀹(yuè),煮。⑨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厲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園圃北舊臺一新,并作文記之。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③余自錢塘移守膠西 守:
④南望馬耳、常山 南:
11.分別概括兩文所體現的“憂樂觀”并說明其由來。
12.簡要說明兩文在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三)(8分)
……
①我們正在勞動,突然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邊的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瑤族老人立即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嚇得小姑娘們像小雀似的蹦開了,接著就哈哈大笑起來:“老爺爺,你給我們行這樣大的禮,不怕折損我們嗎?”
③老人嚴肅地說:“我感謝你們蓋了這間小草房。”
④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
⑤接著,小姑娘向我們講述了房子的來歷。十多年前,有一隊解放軍路過這里,在樹林里過夜,半夜淋了大雨。他們想,這里要有一間給過路人避風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樹割草蓋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過這邊山上來拾菌子,好奇地問解放軍叔叔:“你們要在這里長��?”解放軍說:“不,我們是為了方便過路人。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動。從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藥的機會來照料這小茅屋。
⑥原來她還不是梨花。我問:“梨花呢?”
⑦“前幾年出嫁到山那邊了。”
⑧不用說,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過任務,常來照管這小茅屋。
⑨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驛路梨花》
13.作者運用人物群像來突顯“雷鋒精神”的豐滿和富于變化,請結合下列語句進行簡要分析。
①解放軍說:“我們是為了方便過路人。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
②(梨花)很受感動。從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藥的機會來照料這小茅屋。
③姐姐出嫁后,小姑娘接過任務,常來照管這小茅屋。
④瑤族老人說:“過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盡力把用了的柴、米補上,好讓后來人方便。我這次是專門送糧食來的。”
⑤我們決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一個哈尼小姑娘都能為群眾著想,我們真應該向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