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四大導師”指的是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
相關鏈接:
① 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所以我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必須脫掉“俗諦之桎梏”,真理才能發揮,受“俗諦之桎梏”,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既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陳寅恪《對科學院的答復》
②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1938年日本史學權威白鳥庫吉研究中亞史遇到疑難問題,向德、奧知名學者求助,未能解決,柏林大學乃推薦寅恪。他向寅恪請教后,才得到滿意解答。
7.下列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點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
A.清華“四大導師”中只有趙元任有博士文憑,其他幾位連學士都不是,但校長曹云祥雖然遲疑,還是敢于聘任,表現出他求賢若渴的品質。
B.《吳宓日記》透露出,李濟是哈佛大學博士,但是沒有被聘為“導師”,主要是因為他在學術界雖有一定的影響,但資歷不如其他幾位。
C.梁啟超認為自己學問不如陳寅恪,是因為《學衡》上發表的《與妹書》,信中涉及佛經翻譯、�?�、解釋,音韻學,中印文化等,博大精深。
D.陳寅恪不求學歷也是其脫離俗諦、有自由意志的另一種表現,他進清華得力于時任清華國學研究院籌備處主任吳宓,此時,吳宓開始主編《學衡》。
E.這篇傳記引用楊步偉的談話、吳宓日記、陳寅恪書信等,資料翔實,體現了真實性原則;作者也通過夾敘夾議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態度。
8.根據傳記內容,請概括出這些民國知識分子的幾種精神特質。
9.文章圍繞“陳寅恪進清華”展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10.從陳寅恪的身上,你覺得我們可以學習借鑒一些什么?請結合文章并聯系現實進行探究。
參考答案:
7.CE。答C給3分,答E給2分,答A給1分。
8.(1)學業方面:追求學問,博學廣識,不斷進��;(2)為人方面:坦誠相待,謙虛胸懷,樂于助人;(3)性格方面:個性鮮明、人格獨立、儒雅大度。
9.(1)結構上,以“陳寅恪進清華”為線索行文,使得文章結構分明,條理清晰(2)內容上:寫“陳寅恪進清華”體現陳學問廣博,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同時體現清華的包容精神;以小見大,通過寫“陳寅恪進清華”這一過程集中反映民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特質(3)情感上:表達對以陳為代表的民國知識分子的景仰之情,對清華包容精神的贊美。
10.【示例】我們要學習這些品質(1)踏實誠懇,重視對學問的追求,重視真才實學的積累;(2)不要將外在的東西當作主要的,不為沽名釣譽,不為世俗名利學習;(3)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敢于追求真理;(4)求學問要有大境界,既博學廣識,又在某些領域精深耕耘�,F實生活中,很多人熱衷于學歷,甚至假文憑,把學問當做裝飾品,為自己獲得名利;很多人做學問淺嘗輒止,怕吃苦,對學問沒有敬仰之心;很多人放棄獨立思考,用學問服務于假丑惡的東西,喪失了知識分子的靈魂,這都是我們要摒棄的。
【解析】
7.試題分析:A項說曹云祥求賢若渴不貼切。B項,不能從文中推出李濟任講師是資歷影響的結論,而且,將出處說成《吳宓日記》錯誤;D項從文中不能看出吳宓任主任和開始主編《學衡》是同一年。吳宓主編《學衡》是1922年,擔任主任是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