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再如諸葛亮對策后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
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
3.“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
E.思想: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兩點是最可貴的,實事求是和強調人的因素。曹操的實力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諸葛亮認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語氣側重在“人謀”的正確。這里,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從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實際情況出發,諸葛亮制定了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方案。在制定這一方案時,主要也是從人的因素來考慮的。
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孫權的情況以后指出:劉備只能在曹操、孫權的勢力范圍之外謀出路——首先奪荊州這個“用武之國”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諸葛亮制定這一方案時,更充分地考慮到人的因素:荊州的劉表“不能守”;益州的劉璋又“暗弱”;漢中的張魯不知愛撫人民,有本領的人都不想為他出力而“思得 明 君”。這就提供了奪取荊、益的客觀條件。
“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業,這樣的思想表現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五、虛擬對話,思接千載
由精通三國的同學演繹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們可根據課文提煉有趣話題,虛擬對話,古今碰撞,更深刻領會課文內容和古人情懷。
教師可提供以下話題:
1.在《隆中對》中,您很重視“人”的力量,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局面?
2.“操既擁百萬之眾,此誠不可與爭鋒”,你為什么不投奔曹操盡快統一中國結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兵分兩路,形成鉗形之勢,這種形勢為何沒出現?
六、背讀課文,積累語言
根據隆中對策的思路,進行背誦。
相關鏈接:
(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8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瓊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
思考:從這段文字中,諸葛亮是如何幫助劉備擺脫困境,“跨有荊、益”的?
(二)
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思考:明代的羅貫中以《三國志》中的《隆中對》作為藍本,創作了小說《三國演義》里的隆中對,讓我們來讀一讀羅貫中的小說,看看小說和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