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師:在第幾段?
生:第三段
師:好。大家自己讀一讀
生:(自由誦讀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師:那我們來想一想,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
師: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鑒一下別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對自己有所啟發?想通了就說。
生1:我不會這樣安排,但我覺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認為他是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生3: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師: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鳴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過,我們中是不是有沒有到過的?(學生中有點頭的)所以,若你寫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溝通。很有道理。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生4: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生5:回到了故鄉,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師:好,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了沒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們成都來,在沒有來成都的時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樂山大佛等,但來的這幾天由于準備參加比賽我還沒有時間去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們成都的文化氛圍,那種成都味呢?
生:不是!
師: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車,撲面的麻辣燙味,盈耳的異地口音已經讓我這個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與眾不同。后來當我走在大街上、特別是走在小街里巷中,聽著異樣的叫賣聲,看著兩旁琳瑯的成都風味的小賣,我覺得我已經深深地被我們成都味包裹了起來。我沒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經感覺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為什么我來了之后和沒有來之前在河南的時候的感覺不一樣呢?
生:不一樣。
生:去過。
師:你沒有去的時候一想起北京你腦海里出現的是什么?
生:故宮、天安門、長城……
師:對,是北京的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種京味呢?
生:不是。 師:我們在那小胡同里舊能感覺到那種京韻京味。所以郁大夫沒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寫的不一致,我們能夠理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我們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勝。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外在的印痕,而外來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神韻,卻存在與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
生:吵鬧的、擁擠的。
師:是吵鬧的、擁擠的。也就是說給人的感覺是暖的、熱的。如果寫這些地方,和我們本文的基調一致嗎?吻合嗎?
生:不吻合。
師:與本文的基調不吻合。所以,你看與本文的基調不吻合的作者就點到為止。再加上我們剛才說的那些原因,所以雖然讓他魂牽夢縈,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這就是圍繞中心來選材,這樣寫就叫不蔓不枝。
師:我們剛才說與本文的基調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調是什么?
生:清、靜、悲涼。(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用屏幕顯示)
師: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師:你看第一段多重要��!把關鍵的字詞劃出來。
師:本文的基調是清、靜、悲涼,但作者在寫起來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1:槐蕊偏重于“靜”。
生2:牽�;ㄆ赜�“清”。
生3:秋雨偏重于“悲涼”。
師:秋蟬、秋棗呢?
生4:秋蟬、秋棗偏重于悲涼。
師:從哪兒看出了?
生4:從秋蟬的叫聲中,秋棗的生存環境中可以看到。
師: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順序是按照清、靜、悲涼來排列的。非常對應。牽�;ㄍ怀龅氖乔�,槐蕊突出的是靜,秋雨、秋蟬、秋棗突出的是悲涼。(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我們先來看看對牽�;ǖ拿鑼�。大家自己來讀一讀關于牽�;ǖ拿鑼�。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作者描寫牽�;ㄖ攸c描寫了牽�;ǖ氖裁�?
生:讀。
師:寫了牽�;ǖ氖裁�?
生:花色。
師:對,郁達夫并沒有寫牽�;〒u曳參差的藤蔓,也沒有寫牽�;ǚ鍪栌骋r的花葉,而是寫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說的?
生:“牽�;ㄒ蕴m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師:作者為什么這樣說?你覺得這種花色的選擇合理嗎?
生1:我覺得合理,因為這樣符合全文的基調。白色和蘭色比較清靜,而紫黑色和紅色熱鬧嘛。
師:紅色熱鬧,紫黑色熱鬧嗎?
生1:紫黑色太濃了,顯示的基調也太濃了。
師:對,太低沉、太壓抑、太過于冰涼了。誰還有補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顏色,蘭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個“清”字。
師:補充的非常好!我們知道,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不過作者仍嫌不夠,在牽�;ǔ鰣銮�,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ǖ乃{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大家一塊讀一讀。
生:“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的久嗎?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師:是的�?梢哉f,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我們平時有沒有去關注一種花以什么顏色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