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簡析:
第一段: 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
齊國大臣莊暴對孟子說: 齊宣王告訴莊暴,說他自己愛好音樂,莊暴大概跟當時一般人看法一樣,認為齊宣王好樂是貪圖享受,會妨礙政事,所以不知怎樣回答。他征詢孟子的意見,孟子認為,如果齊宣王真的很愛音樂,那么齊國就治理得不錯了。這個回答十分新穎,頗有吸引力。君王愛好音樂,對治理國家怎么會有這樣大的作用呢? 這和一般人見解相反,正說明孟子見識不凡。他不糾纏枝節問題,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質,把齊宣王的好樂和齊國的政治直接聯系起來。向齊宣王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這就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伏筆。
第二段: 寫孟子就齊宣王好樂這件事,很自然地、因勢利導地說服齊宣王要關心人民,“與民同樂”,實行仁政。
1.寫孟子與齊宣王談論“好樂”的事,為孟子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建立前提。
齊宣王接見孟子,孟子抓住這個機會,單刀直入,詢問齊宣王是否告訴莊暴說自己“好樂”,由于當時君王好樂,遭到社會非議,所以齊宣王面有愧色,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而孟子卻不責難,卻肯定和安慰齊宣王,使他從困境中解脫,而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孟子趁勢提出兩個問題,步步誘發,使齊宣王不得不承認“不若與人”“不若與眾”�!芭c眾樂樂”只是一個比喻,孟子想用它來勸說齊宣王實行仁政,“與民同樂”。
2.用對比方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對比說理,是孟子善辯的特點。孟子為了宣揚自己“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促使齊宣醒悟而對齊國施行仁政,用對比的技巧,從正反兩方面具體地描繪了兩幅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畫面,闡明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政治措施之下,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后果和反映。板書如下:
┌獨樂樂 ┐ ┌父子不相見
│ ├不與民同樂=│
國│與少樂樂┘ ↑ 百│兄弟妻子離散
┤ 對│比 ┤
君│與人樂樂┐ ↓ 姓│
│ ├與民同樂 =│舉欣欣然
└與眾樂樂┘ └而有喜色
寫作特點:
一、抽象事物形象化,抽象道理具體化。
用“與人樂樂”“與眾樂樂”等具體現象來闡明“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抽象道理;把不與民同樂和與民同樂兩種后果和反映這種抽象的事物,進行了形象化的描繪,具體地闡明了是否關心人民,直接決定人心向背的抽象道理。
二、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比喻、對比、反復、排比。(略)
三、本文的論證方法:
孟子對莊暴說的那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實際上包含著一個前提: 他說的好樂是指“與民同樂”而并非“君王獨樂”。只有充分肯定這個前提,下面的結論才可靠,才有說服力。孟子論辯的巧妙就在于他并不把這個“前提”硬塞給對方,而是通過巧妙的設問,啟發,誘導,使對方自己來肯定這個前提;或者說,通過設問,步步逼迫,使對方不能不承認這個前提。這種方法不妨稱為“請君入甕”法──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這是春秋戰國時一般游說之士經常采用的方法。它的好處在于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之中落入“圈套”,逃不了,掙不脫,只得就范�!豆敗芬晃闹心右苍褂眠@種方法使楚王折服。
主題思想: 國君應關心人們的疾苦,與民同樂,只有這樣才能統治天下。
體裁: 議論文(對話體)──論證了一個道理“與民同樂”。
方法: 對比、設問。
四、對“與民同樂”的認識:
孟子處在戰國時期,諸侯間的兼并日益劇烈。他看到頻繁的攻伐戰爭和貴族階級奢侈淫靡的生活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并從中看到了奴隸主政權的不穩固性,因而竭力主張實行“仁政”“王道”,甚至提出“君輕民貴”的口號,說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人民的力量,同情人民的苦難。他的主張盡管出發點是為了維護當時瀕臨崩潰的奴隸主貴族統治,但客觀上對減輕人民的負擔,恢復和發展生產是有利的。所以我們不能采取簡單否定的態度。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四題。 孟子兩章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