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課時教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進程: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篇。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的山水風貌。詩句充滿了語言美和韻律美。但是對學生來說,詩中有些字詞難免有些深奧,如“相和”、“白銀盤”、“青螺”,對于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領悟詩句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片段描述:
片段1:(讀中悟)
學生很喜歡讀古詩,我激勵數名學生朗讀表演之后,同學們的朗讀熱情更是高漲,“我來讀!我來讀!”他們爭先恐后地要求給大家朗讀。
我趁勢繼續叫了一位學生朗讀,只聽他響亮的朗讀聲讓本來喧鬧的教室驟然安靜下來。讀畢,許多同學異口同聲地贊揚他讀得響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學生不同意,他發言說:“這詩不是這樣讀的!”
我因勢利導,問道:“那你覺得該怎樣讀呢?”他認認真真地讀了起來,整個教室又一次安靜下來,而且似乎比剛才更加靜。
于是我問:“大家覺得他倆讀得有什么不同?”
有的學生說:“他讀得很輕�!�
有的學生說:“他的聲音聽起來很平靜�!�
有的學生說:“比剛才的更加有感情,剛才的太響亮了!”
……
“那你們覺得誰讀得更好?為什么?”
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學們頓時討論起來。學生普遍認為后面一位同學讀得更加好,因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洞庭湖寧靜的景色。
朗讀,就一般意義上講,就是把書讀熟,但讀熟了還能怎么樣?在朗讀的訓練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通過朗讀來解決問題,在朗讀中發現并有所收獲,最終做到朗讀之中的領悟,不經意之間使學生感悟到了詩句的意境。
片斷2:(悟中讀)
師:還有哪些詞你能體會到洞庭湖的寧靜?
生1:“鏡未磨”一詞也讓我體會到了洞庭湖的寧靜。
生2:還有“白銀盤”一詞也說明洞庭湖很寧靜。
師:你能通過朗讀來告訴大家這首詩給你的感受嗎?
生讀……
品味、領悟詞語的含義,是培養和訓練學生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通過讓學生主動尋找關鍵詞句,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語言的內涵,進而使學生理解課文內涵,升華朗讀的情感。
三、教學感言: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朗讀無疑是教師教學語文、學生學習語文的金鑰匙。在整個小學階段,朗讀的訓練也是最為關鍵,正如《大綱》中所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學中,以讀促思,再以思促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并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道理,無疑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根本。
更多望洞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