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悲人(板書):正如詩中所說:“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迸门畱嵓び脑沟那{本已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苦楚身世的傾訴后,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憐己(板書):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悲人,憐己,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板書),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之淚,也是傷感自己橫遭貶謫之淚。
一般人讀本詩,更多的是對琵琶女命運的同情。當然,琵琶女的命運的確是令人感嘆的。那么,我們能否從琵琶曲調起伏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又能否從這命運的變遷中領悟背后的社會根源呢?
其實,在封建社會,何止是一個琵琶女有這樣的遭遇,無數個才女藝伎有幾個不被社會當作玩物?同樣,何止一個白居易有這樣的境遇,千千萬萬個知識分子,有幾個能夠真正得到尊重和重用,所以才有了“百無一用是文人”這樣的感嘆。究其根源,乃男尊女卑的禮教和封建統治的黑暗所至。這才是全詩的意境和作者創作的真正意圖。
當然,以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這種對現實社會揭露和批判的意圖自然不能直白式地表現出來,而是通過藝術形式巧妙地得以表現。詩中的音樂描寫十分出色,我們一起來鑒賞它。
四、音樂描寫分析討論: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寫,基調是悲涼的。
第二次是明寫,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四個)
第一部分是“前奏”:“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睗£柦�,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基調是凄涼的。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保ù笙业泥朽泻托∠业那星�,到底是怎樣的聲響,我們很難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語,比之于大小珍珠墜落在玉盤中敲出的音響,就可以使我們感受到兩弦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