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學建議
一、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微妙,養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精神,以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這篇課文貫穿了一個思想,就是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聯系,推敲語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懂得這個道理,并應用于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學生會從鍛煉自己的思想感情入手提高語言文字水平,在推敲語言文字的同時推敲思想感情。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獲得學好語文的啟發。比如,閱讀時要注意從詞句入手欣賞和理解文章,并看看作者的用詞能否恰切鮮明地塑造形象,表達思想與情感;寫作時要注意錘煉自己的思想,并用恰切的語句表達出來。
三、課文中幾個實例可以先讓學生嘗試品味。例如,第一個實例,閱讀之前,先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兩句話有什么差別?想過說過后,再讀朱光潛先生的分析,就更有收獲。二、三兩個實例,同樣可以如此。第二個實例,先讀《史記》原句和王若虛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第三個實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門”好,還是“僧敲月下門”好。
四、關于課文內容的啟示,可以先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隨感而發,最后作一小結。讀每個實例,都可以讓學生說說“有什么心得體會?”“得到什么啟示?”教師摘要板書,在此基礎上,最后小結就水到渠成。幾個實例可以先讓學生嘗試品味;對于作者的分析,允許學生有自己的不同見解。教師可以將幾個實例直接提出來讓學生揣摩、體會,然后再讓學生對照課文里相應的分析,看看自己和作者的觀點的異同。另外,文學鑒賞與批評是個性很強的活動,本文作者固然在文藝素養上要高于學生,可也不能由此輕視學生對這幾個實例可能會有的不同認識與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該給予肯定。
五、關于字的聯想意義,側重教讀第7段。第6段難點較多,對于學生來說,應用的價值不大,只求大體了解就行。后一部分所說的“套板反應”則是人們的通病,應該作為教讀重點,啟發學生改變那種不動腦筋、好用陳詞濫調的不良習慣。
六、朱光潛的一些談讀書作文的文章深入淺出,學生能夠較好地接受,教師可以適當地作一些介紹,建議學生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