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
2007
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兩部分,共8頁。滿分150分�?荚囉脮r150分鐘�?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座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題卷規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第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第Ⅱ卷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題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第Ⅱ卷第六題為選作題,考生須從所給(一)(二)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不能全選。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第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圍剿 僥幸 角色 矯枉過正
B.拂拭 嗜好 卜筮 恃才傲物
C.絢爛 殉職 徇私 瘦骨嶙峋
D.賓客 嬪妃 瀕�!∥宀世_紛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辨別 籌碼 顛簸 秣馬厲兵
B.忽略 題詞 肄業 優哉悠哉
C.聯手 召喚 惆悵 屈意逢迎
D.伏法 寂寥 任性 對簿公堂3.依次填入句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國家有關部門的____結果表明,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運行一年,廢液、廢氣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國家標準。
②事發當日,看守所民警值班期間未認真履行看管職責,____離崗,外出吃飯,造成在押人員脫管。
③像孩童第一次睜開眼睛看見陽光,作者目光是那樣驚喜,____著飽滿的生氣。
A.監測 私自 充斥 B.監控 擅自 充斥
C.監測 擅自 充溢 D.監控 私自 充溢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 既然提升中國公民旅游文明素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綠色旅游”這種注重修正行為習慣的休閑方式,又怎能等閑視之?
B. 被動挨打的尷尬,疲于奔命的驚險,猝不及防的驚喜,絕處逢生的狂歡,讓上海申花在中超聯賽首場就經歷了“最長的一天”。
C. 英國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播放一些古典音樂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 關于這個問題,無論伊朗還是美國,其媒體報道都與美國官方、軍方的表態自相矛盾。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說實話,當時對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沒抱太大的希望,因為那時經常在該報發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B. 濟南慘案紀念鐘于4月28日凌晨從廣州運抵濟南,至此,濟南慘案紀念園的布展工作全部完成,5月3日將開門迎客。
C. 每周四發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兩天里就被揮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連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費都提前預支了。
D. “五一”期間,植物園在“百花展”系列游園活動中將展出郁金香、牡丹、連翹等花卉,并舉辦民族舞蹈表演和蒞風車展。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龍城”還是“盧城”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傳誦千古的《出塞》,抒發了王昌齡追昔撫今的感慨。一般認為,詩中的“飛將”指西漢名將李廣,他長期戍守北部邊境,以勇敢善戰著稱,匈奴呼之為飛將軍,一聽到他的名字就畏懼、驚退。那么,詩中的“龍城”又指何處呢?
歷來唐詩集多作“但使龍城飛將在”。清朝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持此說,認為“唐人邊塞詩中所用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麗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處的“龍城飛將”,“乃合用衛青、李廣事。指揚威敵境之名將,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詩中用‘龍城’字,亦有泛指邊關要隘者”。就是說,“龍城”不過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體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將“龍城”改為“盧城”,為何作此改動呢?閻若璩《潛邱札記》作了解釋:“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所以龍城就是右北平,應為盧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的《唐詩選》即取此說,將“但使龍城飛將在”改作“但使盧城飛將在”,認為盧城即今河北盧龍。但是,無論漢朝還是唐朝,右北平從來就沒有稱過盧城,只有《漢書.西域傳》中有一個無雷國,其國王“治盧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顯然,此盧城不是右北平。
清朝孫洙《唐詩三百首》引《晉書.張軌傳》的記載:匈奴曾筑姑威城,“地有龍形,故曰龍城”。據此說,“龍城”是指姑威城,即今天的甘肅武威。
張際在《“龍城”考》中則認為,據《史記》《漢書》等多處記載,龍城是匈奴祭祀龍神、祖先之地,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內統稱為“龍城”,漢代史籍往往采用音譯,分別被寫成“龍城”“籠城”“龍庭”,“龍城”可能是音近而誤訛為“盧城”兩詞實為同義。西漢初年,匈奴連年犯境,漢朝無力抵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起來,才命衛青、霍去病等實施反擊。元光六年的龍城一戰,首戰告捷,一掃70多年的屈辱,大大振奮了軍心民心。龍城之戰成為漢朝軍民以上中揚威敵境、雪恥大勝的象征。李廣是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的英雄,是漢家大將的杰出代表。因此,王昌齡將大捷的象征——龍城,冠于西漢名將的象征——李廣頭上,將衛青和李廣的業績糅合在詩中,表達殺敵制勝、揚威敵境的意思。
王昌齡取“龍城”一詞,還出于音律的需要,而且字面又瑰奇雄麗,選用了它,使詩句達到了音、義、色俱佳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