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區2011屆高三上學期期末摸底質量調查
語 文 試 卷
第Ⅰ卷(選擇題,共33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諂媚(chǎn)甲殼(ké)桎梏(gù)椎心痛恨(zhuī)
B、魚鰾(biào) 碑帖(tiè) 嫉妒(jí)間不容發(jiān)
C、內訌(hòng)熾熱(chì) 妊娠(chén) 一丘之貉(hé)
D、訃告(fù)炮烙(luò) 齷齪(chuò) 果實累累(lěi)
2.下列各組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科
A.臨摹 度假 作客他鄉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蔭庇 頻律 渙然冰釋 鞠躬盡悴,死而后已
C.磋商 寂寥 要言不繁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D.協迫 邂逅 珠聯璧合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3.依次填入下面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勞動法》明確規定,試用期是 在勞動合同期內的,不存在試用期滿才簽訂勞動合同的問題。
②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亮劍》播出前并未 宣傳,可播出后卻成為了人們爭相談論的熱門話題。
③從美國開始的金融風暴幾乎席卷全球,已經使冰島宣布國家破產, 嚴重。
A.包含大事事態 >B.包涵大肆事態
C.包含大肆世態 D.包涵大事世態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且句意明確的一項是()
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遠流長,早在戰國時期《內經》一書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體疾病的發生、診斷和預防中起著重要作用。
B.在一次部門會議上,小李說王主任是靠關系來到廣告部的,在場的人沒有不對此感到氣憤的。
C.進入烏鎮,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會覺得自己好像瀏覽著一部關于江南水鄉文化的線裝書。
D.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農村經濟發展對城市的要求,為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動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的理念也逐漸趨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標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和”與“同”兩個范疇的對舉,二是“和實生物”與“和而不同”這兩個重要命題的提出。
“和”與“同”兩個概念的對舉,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據《國語·鄭語》,鄭桓公問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說:“恐怕要必然走向衰敗”。衰敗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統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沒有處理好“和”與“同”的關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拋棄“和”。在史伯看來,“和”與“同”是內涵不同的兩個概念�!昂汀笔恰耙运剿�,即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后還是絕對的單一體。因此,“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多樣性的統一,能夠使這個共同體“豐長而物歸之”,即豐富、發展并生成新東西。而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則只能是“同則不繼”�!墩f文》:“繼者,續也,從從系�!币虼�,“不繼”則為“絕”,即不能產生任何新東西,從而使單一的同一體走向衰亡和滅絕。
可見,“和”與“同”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對范疇,只有在兩者對舉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內涵,這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昂汀笔侨f物生成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這一命題的確切涵義。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發揮了史伯提出的“和實生物”的思想,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容。據《左昭·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明確指出“和與同異”。他認為,“和”好比做羹湯或彈奏音樂,只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成為美味佳羹或動聽的樂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嬰以五味相濟、五音相和的例子來說明“和同之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即后來儒家所謂的“中庸”。意謂如果一道羹湯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如果太濃,就加水沖淡。這樣才能使湯的味道平正適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調劑清水,誰還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彈一種音調,誰還能聽它呢?由此晏嬰得出一個結論:“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處于社會急劇分化、急劇變動中的孔子,繼史伯、晏嬰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確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來所稱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把殷周以來蘊涵在六經之中豐富的“和”的思想資源,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進一步啟發了先秦諸子對“和”的深入討論,遂使“和”或和諧理念成為中華文化的公共話語,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5.下列對“和”與“同”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項是()
A.“和”與“同”是古代哲學中的兩個概念,“和”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一,而“同”則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
B.“和”與“同”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對范疇,“和”是在不同中產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們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和諧理念所包含的辯證思維邏輯。
C.“和”好比做羹湯或彈奏音樂,只有“濟其不及,以泄其過”,方能成為美味佳羹或動聽的樂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誰能聽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東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體;而“同”則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東西再加上相同的東西,無論加多少,最后還是絕對的單一體。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和實生物”哲學命題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鄭國的史官史伯提出來的,它的意思是說“和”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動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學命題是由孔子把殷周以來的“和”的思想資源引進到儒家的思想體系之中,從而使和諧理念逐漸成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將“和”與“同”的概念進行對舉,并明確提出這也是區分君子與小人之間不同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標準。
D.“和與同異”是由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晏嬰,在發揮“和實生物”思想并擴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的哲學命題。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著重論述了中國古代有關“和”的含義及其意義,觀點明確,論據充實,但它畢竟是屬于先秦時代的,對我們今天所談論的和諧理念的建設借鑒意義不大。
B.本文以時間為順序,從史伯“和實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學定位,再到先秦諸子對“和”的拓展和發揮,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實和明確。
C.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和諧”的民族,可以說中國的哲學智慧集中體現在一個“和”字上,它是中國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
D.晏嬰以五味相濟、五音相和的例子來說明“和同之異”“濟其不及,以泄其過”,不僅形象生動,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辯證觀點。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彼焯尤�。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曰:“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①,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②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迸e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節選自《史記·伯夷列傳》)
[注]①木主:木制的靈牌;號為文王,尊稱西伯昌為周文王。②儻:假如。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報施善人 施:措施
D. 時然后出言 時:看準時機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遂餓死于首陽山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①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①亦各從其志也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①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②夫已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10、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表達司馬遷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質疑的是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②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
③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④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⑥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繼承君位而相繼逃走,國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齊看見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時征討紂王,“恥之,義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
C.顏淵敏而好學,他立志學習伯夷兄弟堅守節操,以致終身貧困,寧可餓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對當時那些操行不端、違法亂紀者卻終身安逸快樂,有操行者卻要橫遭災禍的現象,深感疑惑。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117分)
四、(19 分)
12. 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①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曰:“盍往歸焉�!�
②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
③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3.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改過了
臨江仙送錢穆父①
蘇軾< P>
一別都門三改火②,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錢穆父:蘇軾的友人,時被謫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句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贊揚了友人什么樣的品格?(3分)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認為豪放達觀,有人認為失意惆悵,你的看法呢?請簡要分析。(3分)
14.補寫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①故木受繩則直, 。(荀子《勸學》)
②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 ”抨擊了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層任務,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憂憤。
③曹操橫槊賦詩,“對酒當歌, ”,是對“時間無限,人生有限”的感慨。
④ “ ,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⑤王維的《使至塞上》中“ ,長河落日圓�!睂懗隽巳馄嫣貕邀惖娘L光。
五、(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題。
跳出地球看地球 周玉明
歐陽自遠,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
當我好奇地詢問他名字的來歷時,他爽朗地笑答:“我出生時,舅父在旁邊念書,剛好念到‘有朋自遠方來’。所以就取名‘自遠’�,F在我搞地球科學,這是天意吧!”
1952年9月,歐陽自遠跨進了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后從事核子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后到中國科技大學進修了一年核物理,再到中科院的加速器室進修了半年,在多學科交叉的路徑上廣泛學習,才使他具有今天洞察風云的能力。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地球衛星。歐陽自遠敏銳地意識到人類的“太空時代”即將來臨,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空間看清地球,在更大時空尺度里整體性地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他向侯德封院士提出想研究天體,開拓這片處女地。這聽上去有點離經叛道�?墒呛钕壬坏饬�,還鼓勵他自學天文學、物理學、空間科學等有關知識,著手準備,打好基礎,同時把研究的觸角伸向“天外來客”---隕石。
1976年是歐陽自遠科研經歷的幸運年。無數人一輩子也難遇的隕石雨,這一年里他卻遇到了三次。此后的十余年中,歐陽自遠發表了100余篇研究論文,并被國內外的教科書、專著、大百科全書等引用。
從1964年到70年代末,歐陽自遠兩次參與地下核爆炸實驗,很少回家。好幾年春節,都在戈壁灘度過。令人心酸的是,他偶爾回家,兒子不認識父親,跟媽媽說,家里來了位不認識的叔叔。
1978年,美國特使送給中國領導人一件最新科技成果的獵物----“阿波羅”宇航員從月球上取回來的只有 1克 重的巖石樣品。這塊巖石來自哪里?領導人問中科院:“你們有誰能搞清楚這塊石頭?”
于是這塊珍貴的月球巖石樣品交到歐陽自遠手中,不久,國內8個研究單位的幾名科學家集聚到歐陽自遠麾下,對這塊月球巖石進行了多項研究,發表了14篇論文,確認這塊巖石樣品是由“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采集的樣品,而且確認了巖石的采集地點。
1991年,歐陽自遠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6歲的他雄心勃勃,心里默念著,總有一天,中國要啟動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近年來,“重返月球”的熱潮席卷而來,月球將是繼南極之后的又一個爭奪熱點。歐陽自遠各處奔走,呼吁我國應抓住機遇,迅速組織力量開展對月球的探索,深化關于地球、太陽系起源與演變的認識,并及時、系統地整理了月球研究的資料,主編《月質學研究進展》,為將來我國的月球研究計劃作了必要的理論和資料準備。
1994年歐陽自遠提出探月構想。2007年我國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一年。72歲的他動情地說:“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實現再次探月�!�
15.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文章寫“自遠”名字的來歷,表明歐陽自遠的生命屬于探月,他早有宏圖大志。
B.歐陽自遠學過地質,又學過核物理,所以曾負責兩次地下核爆炸的實驗研究。
C.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已經實現了首次探月的夙愿。
D.對巖石樣品進行綜合研究之后,歐陽自遠以多篇論文確證了巖石采集地點。
16.歐陽自遠為什么要“跳出地球看地球”?請簡要說明原因。(3 分)
17.從歐陽自遠的經歷看,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請概括回答。(3 分)
六、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題(18分)
記得有一次接受一個跑長途的任務,是給工廠的大食堂拉土豆。那次開卡車去的是一個很偏僻的鄉村。
一切都弄妥了,土豆也裝上了,似乎可以走了。但是,在村辦公室,采購員、村長、會計三個人已經喝成了知已,我只好悄悄地溜了出來,躲進卡車的駕駛室里。
我打開了車上的暖風,加上皮大衣的暖氣,加上剛才陪著喝的兩杯酒,睡意很快向我襲來了。當我剛剛要睡著的時候,便聽到輕輕的敲車門的聲音。
我立刻坐正了身子,發現敲門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兒。
小女孩穿著一身補滿了各種顏色補丁的棉襖棉褲,正膽怯地看著我。女孩給我行了個隊禮,說,叔叔,你買不買黃豆?
不買了,謝謝你吧。
叔叔,你買吧。我媽媽說,賣了錢,給我做花衣服……
小女孩說著,淚蛋蛋就滾了下來。
我跟著這個小女孩兒往她家的方向走,月光下我分明看到,小孩的鞋露出了腳趾。多好的女孩兒啊。我在心疼這個女孩的同時,竟莫名地為她美麗的追求自豪起來。這是不是另一種殘忍呢?
小孩兒,黃豆是你家種的么?
是我一粒兒一粒兒在地里撿的。你買吧,可好了,我是少先隊員,不會騙你的。
你幾年級?
差不多二年級。
怎么會差不多二年級了呢?
老師說的。老師說,曼子,你差不多夠二年級了。叔,我們班幾年級的同學都有。
小女孩的家是一幢泥房。屋子里漆黑一團。一盞小油燈被點亮了。我這才看清楚,小女孩的母親很年輕,懷里還抱著一個叼著奶頭的孩子。屋子里沒有什么。只在昏暗的油燈下,依稀可見火炕上攤放著一條敗絮叢生的被子。
小女孩立刻把黃豆取了出來。只有小半面袋黃豆。
小女孩兒蹲下來,挽下面袋口,仰著頭,讓我看。
我拿過油燈看著,然后又看看小女孩兒,看得出小女孩黑黑的眸子里很緊張。
我站了起來,問年輕的母親,多少錢一斤?
年輕的母親干著嗓子說,兩毛錢一斤?行么?
我問,這些有多少?
小女孩搶著說,15斤。
我掏出了3塊錢,遞給了小女孩。
小女孩接過錢,立刻遞給了她的母親。小女孩很高興,仰著臉,看著她的母親,笑得很甜。
我想了一下說,3塊錢,夠做花衣服的么?
于是,我又掏出10塊錢,給了那位年輕的母親,說,這錢一定得給孩子做花衣服。
回到卡車上,我發現那個小女孩也跟著跑了回來。她說,叔叔,你睡吧,我在外面替你看車。說著,她站在車旁,機警地看著周圍。
我下了車,把小女孩抱到駕駛室里,并取出隨車帶的罐頭給她吃。小女孩死死地抱著罐頭,就是不吃。
我問,你怎么不吃呢?
小女孩說,留著給媽媽和弟弟吃。媽媽有病,沒有奶水。
于是我取出所有的吃食,都給了這個女孩,說,走,我送你回家。
回去的路上,看到小女孩抱著罐頭不好走的樣子,我便蹲下來背著她走。小女孩在我的背上咯咯地笑著——這是天使的笑聲呵。
送小女孩回來后,我歪在駕駛室怎么也睡不著,一閉上眼睛,就清楚地看見,在瑟瑟的寒風下,在連著天邊的田野上,那個衣衫破爛的小女孩兒,擒著一條面袋,一顆一顆地拾著地面里被遺棄的黃豆。
是啊,我真的想把15斤黃豆分成若干個小袋,送給包括我女兒在內的那些城里的女孩兒,讓她們體驗一下,女孩與女孩,該有多么大的不同啊。
18.文中寫“小女孩死死地抱著罐頭,就是不吃”主要有哪些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19.作者在文中寫自己“莫名地為她美麗的追求感到自豪起來”,又說“這是不是一種殘忍呢”,從本文看:
(1)“自豪”是因為什么? (2分)
(2)又認為是“另一種殘忍”又是為什么? (2分)
20.對比是本文用得較多的手法,試舉兩例簡要說明其作用?(6分)
21.下面對本文的分析、鑒賞,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本文刻畫小女孩的外貌,用筆簡省而集中,但作用都很鮮明。
B.文章的細節描寫較有特色。如寫小女孩“輕輕的敲車門的聲音”中的“輕輕的”就寫出了小女孩的懂禮貌和略有膽怯的神情。
C.本文寫小女孩的母親,是為了刻畫小女孩對親人的又一個側面,使主人公形象更豐滿。
D.在我問黃豆有多少時,小女孩搶著說15斤,表現了小女孩急于賣出黃豆的迫切心情。
E.全文結尾段是作者對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女孩子的批判,希望她們警醒。
七、(12 分)
21. 下面兩副對聯,各有一處用詞欠妥,請加以修改。(4分)
①欄桿槽凈六畜興旺,肥多水足稻麥豐登“ ”改為“ ”
②兢兢業業培育桃李芳天下,勤懇工作造就棟梁共中華“ ”改為“ ”
22. 下面是為“杏花村酒”設計的三條廣告詞,請從中選出你認為最好的一條,并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簡要說說你的理由。(4分 )
①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②山好,水好,“杏花村”酒更好。
③汾酒世所珍,芳香撲鼻聞。水純工藝巧,爭說杏花好。
23.近日,福州一公司在某論壇上發帖,稱公司新推出了清明節代理掃墓的業務。公司稱,這項新服務保底消費100元,即在客戶無暇參加掃墓時,代為到墓地除草、燒香和獻花;如代替客戶磕頭,另收費50元。
代掃墓的帖子在論壇上引起強烈反響。該公司這項新服務,你是贊成,還是反對?
請你來跟帖,表達你的觀點,并闡明理由。(4分)
論壇跟帖:
八、(60分)
24.《孟子·離婁下》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本渲械摹按笕恕敝赣械滦械木�,“赤子”指初生的嬰兒,“赤子之心”即純真質樸的童心。
根據上面的文字,以“赤子之心”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⑴自選角度,自擬題目。⑵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⑶不少于800字。⑷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⑸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
一、
1.B2.A 3.A 4.C
二、
5.B(只有B項是從二者關系的角度闡述的,其他三項雖然闡釋了“和”與“同”的概念含義的不同,但沒有闡釋二者之間的關系。
6 .C (最早把“和”與“同”進行對舉的是史伯。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是增加迷惑性。
7. A (該選項中的“對我們今天所談論的和諧理念的建設借鑒意義不大”是錯誤的,本文論述“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闡述對現實的借鑒意義。
三、
8.C9.B10. D11.C
四、
12.①孤竹國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國君。在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最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靠他呢?
②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樣做可恥,他們堅持節操,不吃周朝的糧食。
③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讓我執鞭為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13.(1)運用了比喻和對偶的手法,贊揚了友人淡泊、堅貞的品格.(3分,“手法”2分,每點1分;“品格”1分)(2)①是豪放達觀,意在勸慰他人。詩人認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當隨遇而安。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灑脫情懷。②是失意傷悵。意在感傷自身。詩人認為自己和友人一樣不幸。表達了詩人對仕宦浮沉的惆悵,對身世飄零的慨嘆。③如說既有豪放達觀,又有失意惆悵,心境復雜,言之成理亦可。(3分,其中“看法”1分,聯系作品分析2分)
14. 金就勵則利//隔江猶唱后庭花//人生幾何//三顧頻煩天下計//大漠孤煙直
五、(8分)
15.C(A項引述“名字的來歷”,并非用作證據。B項是“參與”。而非“負責”。D項不是歐陽自遠一人發表多篇論文) (2分)
16.他較早意識到人類的“太空時代”即將來臨,決心開拓這塊處女地,他認識到月球將是又一個爭奪熱點,想抓住機遇,發展我國的探月計劃。(3分)
17.(1)學科交叉,基礎厚實;(2)意識敏銳,搶抓機遇,勇于實踐,不懈探索,(3)執著敬業,無私奉獻。(3分 回答不全的適當扣分)
六、
18.“死死地抱著罐頭”,表現出小女孩對罐頭的珍惜,而這種珍惜,又反映出小女孩家境的貧寒�!熬褪遣怀浴北憩F了小女孩僅七八歲就知道克己讓人的好品格。(珍惜、貧寒、克己讓人三個要點,寫出一個1分,兩個2分,三個4分。)
19.(1)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追求美麗、享受生活,而這又是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礎上的。(2分) (2)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竟要通過長時期的不懈的體力勞動去追求僅僅是一件花衣服這樣的目標。(2分)
20.(1)從村干部的吃喝與小女孩家的極度貧困對比,(1分)揭露了部分基層干部對群眾疾苦的麻木、冷漠,使本文的社會意義更為廣闊。(2分)
(2)用自己起初上車后的睡意和后來怎么也睡不著對比,(1分)表現了自己難以平靜的心情。(2分) (又如,以自己的皮大衣、車上的暖風與小女孩打滿補丁的破舊棉衣,露出腳趾的鞋對比;用小女孩聽我說不買豆后“淚蛋蛋就滾了下來”,與我買豆之后“笑得更甜”對比等等)
21.A、B(C、寫小女孩的母親,主要是反映出小女孩的家境。D、不在于表現小女孩急于賣出黃豆的迫切心情。E、用“批判”太嚴重。)
七、(12分)
22. (4分)① “稻麥”改為“五谷”②“勤懇”改為“勤勤懇懇”
23. (4分)注意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談理由
24. (4分)示例:
支持者跟帖:贊成�,F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讓別人代勞,既表達了對先人的追思,也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撫慰。代替人掃墓、燒香、磕頭,為部分人提供了方便,未嘗不可。
反對者跟帖:反對。掃墓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不能走過場。讓人代勞,不僅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漠視。
(只要求從一個方面跟帖,或支持,或反對,言之成理即可。4分。)
八、(60分)
25.作文略
附:文言參考譯文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小兒子叔 齊為國 君,等到父親死后,叔齊卻要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讓你即位是父親的遺命�!庇谑蔷吞幼吡�。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國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 國 君。在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最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稱他為文王,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的韁繩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動起兵器來,能說得上是孝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用兵器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兩位是義士��!”把他們攙扶開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亂后,天下都歸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樣做可恥,他們堅持節操,不吃周朝的糧食。并隱居到首陽山,采集薇蕨來充饑。直到他們餓到快要死的時候,作了一首詩歌,那歌詞說:“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來充饑,用殘暴取代暴虐呀,還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義的。神農、虞舜、夏禹的時代很快就消逝了,我們還能到哪里去尋找歸宿呢!可嘆我們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經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齊就餓死在首陽山。
有人說:“上天待人的準則是沒有偏私的,它總是向著善良的人們�!毕癫�、叔齊這樣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還是不算善人呢?他們聚積仁德、修潔品行達到這般地步,卻終致餓死!再說在七十個弟子中間,孔子僅僅稱舉顏淵是好學的人,但顏淵常常窮得一無所有,連糟糠都難得吃飽,終于過早地夭亡了。(那種認為)上天總是報答、恩賜善人的說法,到底怎么樣呢?盜跖每天都殺害無辜的人,將人的肝炙成肉脯,殘暴惡毒,放肆地行兇,他聚集黨徒幾千人,到處橫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齡而死。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這都是些特別重大而且明白顯著的例子。如果說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違法亂紀的人,卻終身享受安逸和快樂,財產富裕,子孫也不斷絕。有的人選好了道路才舉步,看準了時機才說話,從不走小道捷徑,不是公平正當的事決不努力去做,可是他們卻要橫遭災禍,這樣的例子多得沒法數了。我對此十分疑惑,如果說這便是所謂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對呢?還是不對呢?
孔子說過,“道德見解不同是難以共同謀劃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罷了。所以他又說,“富貴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讓我執鞭為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還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闭麄€世道都渾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顯露出來。難道是因為他們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將富貴看得太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