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重慶卷)
編者按:本份試卷由華語網(www.skyboxxdigital.com)網絡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添加本頁鏈接。
當然,民間藝術并非全都不變。一般的規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較容易發生變異。一方面外來文化的涌入,沖擊了人們的審美習慣;另一方面則由于現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種強大的不斷更新換代的審美的源,向廣大鄉間放射,產生影響。
當前,現代化、工業化、鄉村城鎮化以及媒體、科技、生活方式、時尚,都對我們傳承久矣的民間藝術產生根本性的沖擊。一部分民間藝術處于瀕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著”的民間藝術是怎樣的呢?
那些擺在旅游景點小攤上的艷麗又奇特的布掛、面具、布老虎,那些畫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異的圖案,以及豎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圖騰柱、旗幡與神像,或是一群群穿著半似民族服裝、半似戲裝的年輕人跑過來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誰會知道這些民間藝術的真偽,反正有點特點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經濟的時代,民間文化大概只有轉化為旅游對象才能生存與延續下來。民間藝術原本是一種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種民俗方式,當它轉變為一種經濟方式時,便在本質上發生變異。那種自發的、純樸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見了。代之以涂紅抹綠,添金加銀,著力于對主顧的招徠與誘惑。它的特色被無度地夸張著,它內在的靈魂與生命卻沒有了。
商品化使民間藝術發生的變異正在全國各地普遍發生著。這種貌似“茁壯成長”的民間藝術,在文化意義上卻是本質性的消亡。難道民間藝術只有這樣一種出路嗎?世界上還有另一種對待自己傳統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間藝術中那種對生活的虔誠與執著,把它視為一種傳統精神。他們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間藝術的價值和美感的。為此,民間藝術一直是他們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
人們知道,在當今這樣做何其困難。所以,普查與記錄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這不只是為了記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充滿情感的美,更是為了見證與記載的一種歷史精神。
(節選自馮驥才《民間藝術的當代變異》)
5.從原文看,下列對“民間藝術”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一種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種對生活的虔誠與執著的傳統精神
C.一種民族情感與民族精神的載體
D.一種文化形態和歷史精神的體現
6.下列選項中,不能反映“民間藝術”處于瀕危狀況的一項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與當下鄉村的泥玩具幾乎一模一樣
B.商品經濟時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間藝術的巨大變異
C.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使許多民間藝術轉化為旅游對象
D.認真開展原生態民間藝術的普查與記錄已迫不及待
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重慶卷)第3頁 共8頁